本篇文章10431字,读完约26分钟

前几天,崔永元曝光明星逃税惊天内幕后,冯小刚终于做出了回应,愤怒地激怒了崔永元。 但是冯小刚的《十问崔永元》被网友指出逻辑混乱,漏洞百出,毫无道理,舆论一下子炸锅,反而更是一边倒。 怼,或者回怼,都讲逻辑。 否则会成为大家的笑柄,变成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样子。 关于冯崔事的经过,冯崔之间的矛盾,我们不做评论。 今天,让我们首先谈谈我们在生活中遇到常见的逻辑错误。 如果不想犯这些错误,和博雅君一起学习逻辑学吧?

你如何判断提供的理由是正当的? 正面提出判定理由的关联性和真实性的标准既困难又有争议。 我们将使用相反的策略,熟悉使用哪些不正当理由论证的实例,从而最大限度地消除不正当理由的运用。 人们从日常论证经验中总结出一些逻辑上不相关但心理上相关的错误论证,熟悉这些错误的特征,有助于识别实际论证中出现的不相关错误。 我们将这种谬误分为“诉诸感情”和“诉诸权威”两部分进行介绍。 另一个谬误是“未确认的假设”,以真实一样可靠的理由支持某一主张是这种谬误的首要特征。

一、诉诸感情

论证会利用言语表达感情的功能,用言语引发人们心理上的愤怒、恐惧、同情或者热情等,如果单纯依靠感情的力量支持或者动员人们接受其主张,就会犯诉诸感情的错误。 诉诸感情的论证如果能适应特别有力量的感情,就会经常产生令人信服的惊人力量。 “你就算对心爱的人说,他的恋人对他的爱情是虚假的,同时拿出20种证据,说明他的恋人对他不忠,但她只有三句甜言蜜语,使所有的证据无效。”

1、人身攻击

人身攻击是指以对人的谴责、讽刺、谴责、讽刺等为根据,否定或驳斥他人的主张。 通俗地说,人的废话这种对人的论证是人身攻击的谬误。 一般格式如下

人格攻击不是拿出有力的证据,而是通过中伤对方的人格来否定对方的主张,降低对方发言的可信度。 1860年6月,英国科学促进协会在牛津召开著名会议,与达尔文1859年出版的进化论学说进行了激烈的讨论,但达尔文因病未出席,因此赫胥黎代表他参加了会议。 牛津大主教塞缪尔·威尔·博福斯在反对进化论的发言中表示。

赫胥黎教授坐在我旁边。 他试图一坐下来就把我撕成碎片。 根据他的信仰,他本来就是猴子变的! 但是,让我们来问一下,这只猴子后代的资格到底是爷爷给的,还是祖母给的。

使这种侮辱人格成为可能的讨论粗暴无理,会引起对方的愤怒和感情混乱,意图反驳对方。 应对的最好方法是无视,自我暴露攻击的卑鄙性。


赫胥黎

人格攻击的典型形式被称为向井里下毒( poisoning the well ),从字面上讲是指在别人喝井水之前向井水下毒。 这是指被指控在身体没有机会开口之前撒谎的骗子,意味着让听者不要相信他身体说的话。 这是集中于攻击身体诚实品格的谬误。 例如,有人是说谎的骗子,他从没在自己的父母和兄弟面前说过实话。 你千万别被他骗了! 这种错误的本质是,在对方有说话的机会之前尽最大努力实现他骗子的名声,试图让人们相信对方说的都不是真的。 这个战略在派系斗争中总是被采用。

人身攻击是指通过谴责处于特殊环境的人可能持有的偏见来驳斥对方的观点。 例如,他所在的美国国会议员州盛产木材,有一次他将环保主义者描述为“比喜欢有斑点的猫头鹰、喜欢在木材行业生活的家庭更神经质空想家”。 即使环境保护主义者有迷恋猫头鹰的偏见,他们的环境保护主张也许是正确的。

对比人身的论证有时是合理的。 例如,如果法庭允许律师比较检查证人的人品和情况,发现证人有作伪证的先例,或者与当事人有亲属或利害关系,证人的证言就会被合理怀疑或削弱。 合法调查证人的诚信和作证能力并无错误,但如果只有证人作过伪证,完全否定目前证人证言证据的有效性就犯了人身攻击的错误。

诉诸恐怖

诉诸恐惧( ad baculum )是指通过唤起人们的恐惧心理,使人们接受其主张的谬误。 这种谬误以前的传统形式被称为强力诉求,其拉丁名字的意思是诉诸棍棒论证,有孩子也不成器。 诉诸强力是诉诸恐怖的粗野形式,也就是所谓“秀才遇兵,理不清”、“强权胜公理”。 20世纪,意大利法西斯哲学家这样说道。 “我们有各种各样的工具来彻底说服对方。 讲道理是其中之一,大棒是另一个。 如果对方真的说服了我,我可以使用任何工具。”

施加威胁产生恐惧心理的手段不仅有武力和强权,还有良心谴责、上帝惩罚、经济损失、健康威胁、特征丧失、安全危险、灾害来临等。 不是这种武力威胁,而是通过玩弄威胁的策略形成的论证是一种诉诸恐怖的精致形式。 在日常生活中,从讲恐怖故事哄孩子睡觉,到使用恐怖镜头销售商品,这种恐吓战略几乎随处可见。 例如,某商场的化妆品柜台为了给顾客看寄生在皮肤上的“螨虫”,放置了几台显微镜。 反复蠕动的虫子头皮发麻。 处理方法是什么? 购买某种化妆品去除你皮肤中的“螨虫”。

在辨别诉诸恐怖的谬误时需要注意:拥有诉诸强大模式的论证未必是谬误。 例如,警察对酒后驾驶的司机强制拘留和更严厉的处罚,“非典”时期强制隔离患者,记者根据一系列采矿事故的调查发出加强安全管理措施的警告等,都没有诉诸有力的谬误。 那是因为,除非认为某些强制性的法律和政策本身是不公正的,否则在执行法律和政策的过程中是粗暴的。 以诉诸恐怖的精练形式,很难区分合理的警告和无理的威胁。 例如,父母对孩子说:“现在不努力学习,长大后就只能成为乞丐! ”。 是合理的警告还是无理的威胁? 孩子对父母说:“再给我添麻烦的话,我就出门! ”。 是合理的抗议还是非法的威胁?

诉诸强烈的错误实质上是,无论客观上是否有其他选择的可能性,都要用强制手段压迫对方,接受对方的主张,或者采取某种行动,使对方没有选择的余地。 合理警告与不合理威胁之间没有确定的界线,应结合具体语境,对比该论证模式的第一前提,考察以下问题:强有力的采纳是否有合理客观的依据? 预见的结果有多现实? 预见的结果是否被人为放大? 被要求接受的信念和采取的行动有其他证据支持吗?


3、诉诸怜悯

诉诸怜悯是指以值得同情为理由,说明自己的主张和要求是合理的。 在法庭辩论中,辩护人常常利用诉诸同情作为合理辩护不足的补偿。 古罗马的安东尼奥在为被告马尼乌斯辩护时,展示了法庭撕裂被告长袍为祖国战斗时留下的伤疤,在场的听众很感动,审判者宣告无罪。

根据《史记》,汉武帝的保姆多次闹事,武帝决定惩罚她。 保姆没有按照东方朔的指示进行任何辩解,只是在离开时回顾武帝,展现出留恋的样子。 那时东方朔趁机会,傻婆子,皇帝已经长大了,让你喂奶养病吗? 汉武帝听了这话很伤心,赦免了保姆。

苏格拉底在为自己辩护时,曾以轻蔑的态度,谈到如何博得人们的同情心,从而获得法律上的原谅。

你们中有些人会联想到自己的事件。 因为这对我怀恨在心,所以他们受到的指控不像我的案子那么重。 但是,他们在法官面前哭泣、哭泣,把他们还在婴儿中的孩子和许多其他亲戚朋友带到法庭上,从而博得最大的同情。 我正好相反,好像面临着很大的危险,但我决不想做这种事……我亲爱的老师,我当然也有亲戚。 荷马的话,我不是“出生在岩石和老橡树上”,我父母也是人,我也有亲戚。 是的。 也有儿子。 老师,我有三个儿子。 一个已经接近大人了。 其他两个人还小,都不带来这里。 请要求无罪判决。

诉诸同情的本质不是逻辑上有力的证据,而是用对某人所处状况的同情来支持他的主张和要求。 这个论证战略的本质是玩弄人的罪恶感,它让你觉得,对于他遭受的不幸,你必须承担道义上的责任。 如果你不同情他,你会有罪,会产生罪恶感。

当然,并不是所有诉诸怜悯的论证都是谬误的。 慈善组织诉诸同情力量开展各种救济募捐活动,它是人类或不同文化道义基本内在的根据,是对同情心和慈爱之心的正当采纳,不是谬误。

4、向公众呼吁

诉诸公众,并不是指客观、严格的理性分解,而是指以广大公众所持的信念、公众狂热的感情和强烈的愿望为理由,接受某一主张或采取某一行动。 例如:

甲:饭馆为什么要祭祀财神?

乙:深圳的饭馆都是这样。

甲:怎么把头发染成这个颜色?

乙:现在这个颜色很流行。

请看广告

20年的专业品质,2000万母亲的营养选择。 三鹿婴幼儿奶粉,三鹿在增加,营养在增加。

诉诸公共信念的论证模式,很多人相信s,很多人相信是真的。 所以,s是真的。很多人相信真的不一定是真的。 人们相信是真实的。 这使我相信这个陈述事实上不是真实的理由,相反,这个陈述是真实的理由。 历史提供了许多人相信真相,后来被解释为虚假信念的例子。 过去人们相信“物体越重落下的速度越快”“太阳绕着地球转”是真理。 过去很多人认为“包产到家”、“计划生育”等政策是错误的,但事实表明这些都是时代的偏见。

诉诸公共信念的本质是以中青狂热的感情和强烈的愿望作为支持某种信念或采取某种行动的理由。 例如,在观看足球比赛时,球迷对足球的狂热以及他们热衷的球队希望获胜的强烈愿望,一般都是推动观众暴动的动力。 暴动中,狂热的情绪迫使暴动者相信,裁判的“黑哨”破坏了他们喜欢的队伍,并将其作为“真理”采取同轴的暴力行动。 在政治推广、广告策划、种族、宗教运动中,通过调动中青年狂热的感情和强烈的愿望,使人们相信某种一致的信念,或采取某种一致的行动,是常用的论证计划。

二、诉诸权威

权威是指作为某一行业某一方面结论性陈述或说明来源的个人或组织。 特定行业的权威人士和权威机构不仅是该行业有丰富经验和远见的内行,在其所属行业发表意见的态度一般比其他机构和个人更为慎重和严格。 例如,与绍兴日报相比,光明日报在发表观点之前对论证审查更为谨慎。知名篮球教练对某政治候选人的评价可能微不足道,但对进入国家篮球队的候选人的评价可能有所借鉴。

正因为权威的意见值得被接受、借鉴和引用,滥用权威、迷信权威的错误也屡见不鲜。 看看你的幽默

拿破仑:朱塞佩,我们该怎么解决这个士兵呢? 他说的都错了。

朱塞佩:阁下,让他当将军,他说的都是对的。

1、滥用权威

滥用权威是诉诸权威的一般形式,其表现之一是非法采用权威身份和言论。 《战国策燕策二》中记载了这样的故事。

有人卖骡子,连续三个早上站在市场上,没人听。 他去见伯乐,说:“我骏马想卖,连续三天没有站在市场上和我说话。 请允许我付一早上的费用。 我希望你看看马的周围,离开的时候再回来。 ”。 于是伯乐看了看马的周围,离开时又回头一看,一朝马的价格竟然涨了十倍。

利用权威身份做广告不是现代人的专利,用诉诸权威的方法销售商品是司空熟悉的事件。 但是,当这种情况出现在严重的学术研究行业时,滥用权威就成了严重的错误。 近年出版的博士论文中,有的光明正大地将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专家的评价推荐书印在扉页上,选择性地删改刊登专家的评价推荐书进行录用。 专家们看到暴露的推荐书上有省略号,会有什么感受?

一般来说,隔行如隔山。 引用权威观点论证其所属行业外的主张是危险的。 例如,用达尔文的观点论证道德主张很可能会产生谬误,就像用毕加索的观点处理经济争论一样。

滥用权威的表现之二,权威人士以其身份、地位、资格、业绩等为理由,支持他的主张或为自己的错误观点辩护。 如果权威人士在他所属的行业以外也以权威人士自居,就容易产生这方面的错误。 例如,专攻埃及学的教授说:“女性的逻辑与男性的逻辑不同。 作为教授,我可以说这完全正确。 ”。 另外,当权威人士的观点在所属的专业行业受到挑战时,容易发生滥用权威的谬误。 对于这方面的谬误,洛克说:“深厚的学者,40年间,既然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灯光,就由希腊语和拉丁语的坚石带来了权威,而且他的权威被普通的传说和年长德弹劾的须眉所证明,所以暴力的新学说突然推翻了他, ……既然他花了很多时间来获得自己的知识和学问,他会被强有力的争论所说服,突然摆脱旧思想,变得自命不凡吗? 他会赤身裸体,重新追求新的想法吗? 即使我们尽了种种论证,也不能使他屈服。 为了不让暴风给旅客脱斗篷,只能把他抓得更紧。 ”。


2、迷信的权威

迷信是诉诸权威的极端形式,其首要表现是在论证中采用权威言论作为绝对化的证据。 诉诸权威( ad verecundiam )的拉丁语意味着比羞耻更谦虚。 如果对权威的话语谦虚地绝对化,这就不是错误。 例如,在欧洲中世纪,亚里士多德及其学说享有权威地位。 一位经院哲学家不相信人类神经会在大脑中汇合,所以解剖学家让他参观了人体解剖。 当他目睹人类神经在大脑中汇合的事实时,解剖学家说:“现在,我们必须相信吗? ”。 院哲学家说:“你把这一切都看清楚了。 如果亚里士多德的着作中没有神经在心脏汇合的看法,我承认那是真理。”

二是利用人们迷信权威和信任权威的心理,将权威神秘化,从而间接地扩大言论证据的效力。 据《韩非子外传·左上》记载,秦昭王派人到华山,用松芯制作巨大棋子后,在石头上刻下了“昭王和天神在这里下棋”的字。 孟子赞扬了几位政治家“五百年必有王者兴趣”。 董仲舒称赞孔子几百年来是一位圣人。 “神秘化”强化了无愧于权威的谦虚,从而将人们交给“权威”的语言。

第三个表现是人类作为制造的权威博得人们的信任。 例如,有一本书在《序言》中说:“1992年春天在天津市召开了由全国各地肿瘤界泰斗40多人组成的编辑委员会……” 其中“泰斗40多人”是人为建立权威。 建立权威的巧妙方法之一是将学科神秘化,从而确立这个学科研究者的权威。 例如:

现代写作学研究需要广博的多学科观念、知识背景和做法论武器。 现代写作学的研究对象具有极高的概括域和创作言行的非场性、现化、非线性等特征,或者作为创作言行具有多维控制场的性质,具有语言、心理、逻辑、思维、文化、文学、艺术、美学、政治、政治。 对人类创作行为本质、原理、规律操作奥秘的研究,必须具备语言学、心理学、逻辑学、思维学、文化学、文艺学、美学、政治学、哲学的基本知识和修养。 否则,研究者将无法真正进入研究状态,没有这张“入场券”就看不到精彩的公演。

“现代写实学”不是普通人可以研究的,如果不是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似乎不可能进入研究状态。 不用说研究者在这个学科上取得了什么样的成果,但是光是“真的有资格进入研究状态”,就很丢脸。

引用权威言论进行论证的模式如下: s属于d行业。 e是d行业的专家,e判断s为真。 所以,s可能是真的。 谬误不是引用权威言论进行论证这一论证模式的固有缺陷,诉诸权威的错误实质上是对权威的迷信和误用,作为论证战略,试图只用权威的权威和光环使人沉默。 在论证中,正当采用权威言论可以形成支持结论的好理由。 例如,在学术研究中引用专家的成果,在法庭审判中依赖法医学的鉴定报告,在医学、考古、工程等行业,专家的发言一般是支持某些结论的好理由。

引用权威言论作为论证理由时,对该结论的支持有限,即尽管结论受到权威言论的支持,但结论可能仍然是假的,或该论证模型中的推论并非较为有效的演绎推论,充其量是强有力的归纳推论 如果不可避免地真正接受该结论,事实上,权威言论的证据效力反而会扩大,犯了诉诸权威的错误。 另外,在判定归纳强度时,需要注意该权威的专业水平和职业资格如何这一问题。 他有获得客观证据的有利方法吗? 他的权威发言得到了同行的赞同和赞扬吗? 在讨论的行业里他有经验吗? 有表明他业绩的可靠证据吗? 他的评价能公平公正吗? 他的看法过时了吗?

3、传达以前的诉求

中国人有着浓厚的原有意识,尊敬孔孟,尊敬祖先,重视出身,历来的谦虚和仰慕仅次于对权威的谦虚和仰慕。 以前流传的意思是,只根据一种看法和以前流传的关系,说明这种看法是正确的还是合理的。 以前传下来的不能一概而论,有以前传下来的,有应该发扬的,有以前传下来的,有必须淘汰的。 只是某种见解和做法从以前传下来了,断言它是合理的还是不合理的,如果对现在的状况缺乏具体的分析,就容易诉诸于以前传下来的错误。 例如:

在各自有记载的社会中,存在信仰一个或多个神的情况。 因此,有神论和宗教必然有值得重视的东西。

请看广告

世界西医界普遍认为,目前医学没有逆转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病程的能力,患者病情迅速恶化,但奇迹般的祖国以前就有医药“千山活血膏”在军内外数万例患者的临床治疗中流传,说明这一结论是错误的。 “千山活血膏”是一种千年前流传的黑膏,改变了自古流传的制法,由古方今制,膏精效果奇特……

之所以诉诸以前流传的理由,是因为我们的观点已经被无数前人证明,历史就是向这个观点发放护照和签证的。 因此,我们应该接受那个。 这样的理由不成立。 因为这个理由,我们不得不接受多个矛盾的观点。 例如,与青少年的冒险行为相比,可以通过“英雄出少年”来鼓励,也可以通过“遇事三思而后行”来警告。


4、诉诸起源

诉诸起源是指只根据某一理论或观点的起源来评价其真伪或价值。 这种谬误认定导致错误的理论和观点也一定是错误的,起源上的错误被认为是可以传染的或有遗传性的。 例如,有人认为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来源于黑格尔辩证法,唯物辩证法也是神秘的东西。 达尔文提出的生物进化论受马尔萨斯“人口论”的启发,有些人对进化论颇有微词。 这个谬误通过指责某些理论来源于声誉不好或有缺陷的理论来否定这个理论的正确性 再者,经济学家马寅初提出的以节制生育为中心的文案《新人口学论》,曾使用自诩为理论权威的康生诉诸起源的谬误多次攻击“新人口学”。

马寅初的《新人口论》,是马克思的马还是马尔萨斯的马? 我看到这个问题,我认为现在是该弄清楚的时候了。 我认为马寅初的《新人口论》毫无疑问是属于马尔萨斯的马家。

事实上,马寅最初提出的“新人口论”即使受到马尔萨斯人口论的启发,马尔萨斯的见解也不是“新人口论”的根据,不是其组成部分,本质上也不是一样的。 马寅初说:“我的人口论与马尔萨斯学派完全不同,主张通过瘟疫、疾病、战争等残酷手段削减人口,而中国马尔萨斯者不仅主张将中国人口削减到2亿左右,还要提高劳动人民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他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我主张只是用避孕的方法控制还未出生的人口。 ”。 但是,攻击者一口咬定,马寅初的人口控制论来源于资产阶级提出的优生论,来源于法西斯主义宣传的种族论,其本质是马尔萨斯的人口论。

三、未确认的假设

论证的理由必须是真实的。 如果理由的真实性有所保留,那就不能为确信结论的真实性提供可靠的保证。 我们把真实性被搁置的未确认的陈述称为未确认的假设。 下面介绍几个以未经证实的假说为论证理由和推理前提的错误。

1、不是黑色的话就是白色

非黑与白是比喻性的记述,意味着黑与白之间有灰色的区域,但思考者忽视这些中间色的存在,将选择范围限定在黑与白之间,作出除此之外的选择。 例如:

妈妈:小明,你的房间里有500多瓦的电灯。 而且,从没在离开房间的时候关掉过。 真的需要那么多电灯吗?

小明:妈妈,难道只有点蜡烛在房间里碰撞才能满足吗?

让我们想想小明在不碰撞的情况下能减多少电灯。

大多数人在面对选择做出决定时,都会尽可能地考虑各种情况。 但是,在你做出选择之后,不久就会意识到有更好的选择。 这是新闻不足和思维努力不足造成的缺陷。 但是,在上面列举的例子中,为了合理化自己的错误行为,或者充分关注自己的企业品牌,而故意忽略应该考虑的可能性,从而使期望的结论得到逻辑论证,这就是玩弄非黑即白的策略。


非黑即白又称伪二难选择( false dilemma ),重点是指以选择和假说的陈述为前提进行推理时产生的非黑即白的谬误。 看看你的幽默

大鹏:据说让漂亮的傻姑娘变聪明比让聪明的丑姑娘变漂亮要容易。 红梅,如果你可以选择的话,你会选择天生聪明还是天生美丽?

红梅:我决不会有这样的选择。 但是,既然必须和你一起生活,我就应该选择天生的愚蠢,而不是天生的美丽。

大鹏精心设置了假的二难选择陷阱。 其虚假含义有两个:其一,是天生聪明,还是天生丽质? 这是一个无法选择的先天性问题,以此为选择的前提采用了与事实相反的假设。 其二,如果可以选择,为什么要错过美丽聪明这一理想的选择呢? 红梅机智地跳出了这个圈套。 这种谬误的其他形式如下。

如果你认为石油是污染物的话,可以试试烧煤或木头

为什么不考虑天然气、太阳能、风能等其他能源呢?

2、滑坡的谬误

当一个计划或政策付诸实施时,预测计划的实施或政策的执行所带来的结果,是判断它的重要而合理的方面。 如果计划或政策的实施很可能会带来非常不利的结果,我们就有了拒绝的好理由。 如果很可能会有我们想要的结果,我们就有了支持它的好理由。 这方面的判断需要对未来进行一系列的预见,并且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些预见总是具有某种臆测的性质,即使是大量的经验数据和严格的数理分解所作的预见,也容易出现天气预报和股市行情报告等错误。 基于一系列预见进行评估时,包括以下前提:

a有可能与b有联系。 b有可能会导致c c可能会导致d d有可能导致e;e有可能导致f。

如果依次加上从a到f的中间可能性来考虑,那种可能性的倾向就会依次减少。 例如,走在街角的下一个人有50%是女性,也有50%是已婚女性,但这意味着走在街角的下一个人有25%而不是50%是已婚女性。 假设a到f的各中间步骤的可能性为80%,则a导致f的可能性只有33%。 我们如果以33%以上的确信度接受“a有可能与f相连”的结论,就会犯滑坡的谬误( the slippery slopefallacy )。


事实上,人们在进行预见时,并不能准确地描述每一步的可能性,但随着这条链条的延伸,即使每一步都有很大的可能性,其整体可能性显然也呈衰减趋势。 日常思维情况常常相反,随着链条的延伸,对结论的确信度并不是越来越低,而是不断上升。 还记得这个寓言吗?

我不卖这个篮子蛋,用它们孵化小鸡,就可以养小鸡,开养鸡场。 有钱后,再去买一对小猪,养育后再交配生小猪。 ……最后,我可以买农场。 走着走着想着突然摔倒,鸡蛋全碎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预见的链条中,所有环节都有可能被其他因素的入侵分割,蛋可能孵不出小鸡,小鸡也可能不能全部生存,等等。 相似的滑动链条多以省略一点中途步骤而省略的形式出现。 我儿子小学3年级时,爱妻多次不得不把孩子纳入“奥数”班的理由是,现在不上“奥数”班,孩子将来有可能考不上要点大学。 完美的链条如下。

如果现在不去“奥数”班,今后学习可能就来不及了。 如果在小学期间没有学习“奥数”的机会,恐怕考不上要点中学。 要点如果没考上中学,要点可能考不上高中。 要点考不上高中的话,有可能考不上大学。

在需要根据一系列的预见来决定对某个结论的确信度时,不良的情绪和心理,例如农场的期待心理、对昂贵医疗费的恐惧心理、很多小学生上“奥数”班的大众心理等,往往有助于确信结论的程度。

根据预见的结果好坏,拒绝或支持一个计划或政策,需要注意链条各环节的分析和论证,充分考虑可能影响这条链条的其他诸多因素,同时对链条各步骤可能性的快速发展做出恰当的判断。 另外,还必须观察区分该直线链结构和扇形结构。

这两种结构的区别非常重要。 滑坡论证的线性链结构有两个明显的优势。 一是从初期的事情a到最终的结果f,其间各种可能性的累积呈减少趋势。 另一个是,一旦其间的任一步骤发生断裂,结果f就不会发生,或者结果f的发生依赖于所有步骤的连续性。 在扇形结构论证中,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都是相对独立的,其整体可能性不是各种可能性的累积,而是各自独立的可能性的总和,任何一条链断裂,对整体可能性的影响都不是致命的。 我们还是以孩子上“奥数”班为例,来看看以下扇形结构的论证理由。

学习“奥数”要花很多闲暇时间,这样会增加孩子的学习负担和心理压力,“奥数”是相当困难的,但是学不好会损害孩子数学的趣味性。 为了学习“奥数”并考上要点中学,几年后报考中学的现行方法可能会有所改变……

3、循环论证

循环论是以所主张的观点本身为根据,说明这个观点是真的的谬论。 另一方面,从论证者的意图来看,主张和结论的真实性要么被保留,要么有争议,所以他需要拿出根据和理由让人信服。 另一方面,从论证手段来看,理由的真实性必须得到确认,至少必须得到论证者的确认。 结合这两个方面:当一个身体的主张和理由本质相同或相似时,这个身体在需要确认真实性这一点上循环——在真实性悬而未决的陈述中,试图打消人们对这个陈述真实性所持的未决信念。


论证的直接形式是:因为a,所以a。 例如,中世纪的经院哲学家托马斯·阿纳说:“铁之所以能够轧制,是因为铁有轧制的本性。” 如果其中的论点和论据都是相同的意思,那么这种直接的重复首先从复制、实质、意义上讲,其语言表达形式可能有所不同。 另外,“吸食鸦片会昏迷,是因为鸦片中含有昏迷药物的成分。 ”。

循环论的相对形式为b,因为a; b,所以a例如,1968年尼克松在演讲中说:“美国向越南派遣了54万军队,所以不能撤退,要战斗到最后。” 这只不过是因为美国深深卷入了越南战争,所以必须继续卷入越南战争的意思。 这陷入了相互作证的循环。

论证的间接形式为:为了a,b; b,所以c; 为了c,d; 因为d,例如,鲁迅在《讨论的灵魂》中进行了如下讨论。

因为我骂你是汉奸,所以我是爱国者。 爱国者的话很有价值,所以我的话很好。 既然我的话很好,你确实是汉奸。

这个讨论的结论是“你一定是汉奸”出自“我的话很好”,而“我的话”是“骂你是汉奸”的话。 在这里,“你是汉奸”是应该说明的结论,事先被认为是真正的前提。

论证的推理过程构成一个或长的封闭环节,无论中间环节有多少,其最后的结论都是最初的理由,它就像一个原地旋转的车轮,没有进展,因此也称为“没有进展”的谬误。

(本文选自谷振诣、刘壮虎著《批判性思维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


来源:国土报中文版

标题:“批判性思维:别以为你真的会怼人”

地址:http://www.g3gw.com/new/298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