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7384字,读完约18分钟
汉字可以说是中华文明的象征 在今天的世界上那是唯一的从古代到现在的古典文案,汉字是我们中国人的日常交流工具,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文案之一。 另外,以汉字为审美对象,从汉字的审美中创造出世界上无与伦比的书法艺术,可以说是全世界文案中唯一的东西 汉字从太古到今天,在三千多年的快速发展中遇到过什么样的危机? 是怎么突破的? 如何快速发展到今天,成为世界上唯一的古典文案,成为中华文明智慧的象征? 在漫长的历史快速发展过程中,汉字经历了三次重大困境和危机 第一是形式困境,造字困境。 二是书写效率低下的困境;三是面临存亡危机 本文摘自《守望与思考:人文清华讲坛实录ⅲ》,根据黄德宽教授在清华大学新清华学堂《人文清华》讲坛发表的公共演讲《精彩汉字》进行整理 精彩的汉字:汉字迅速发展史上的三次重大危机文|黄德宽源|水木国学堂( id:shumuguoxue)01准确地说,“汉字”是记录中文的复制和标记系统。 其实在先秦不叫“汉字”,叫“文”、“字”、“书”、“名”、“书契”等,“文”和“字”的联名始于秦始皇时代,当时推进了“书同文案” “文案”的名称一直延续到近代 近代中国人知道有外国的文案,所以改称为“中国文案” 到了现代,感觉中国的文案除了记录中文的文案之外,其实还包括少数民族的文案。 这是因为记录中文的文案称为“中国文案”不太正确,所以改名为“汉字”,“汉字”是从现代开始流行的概念。 汉字从太古到今天,现在已知的系统的复印件是从甲骨文开始的 甲骨文殷商晚期,也就是公元前14世纪到公元前12世纪的文案,从甲骨文中扣除汉字也有3300年的持续历史 三千多年来汉字的迅速发展面临过什么样的危机? 是怎么突破的? 如何快速发展到今天,成为世界上唯一的古典文案,成为中华文明智慧的象征? 在漫长的历史快速发展过程中,汉字经历了三次重大困境和危机 第一是形式困境,造字困境。 二是书写效率低下的困境;三是面临存亡危机 汉字在迅速发展的过程中曾经遇到过形式危机 要认识到这个问题,首先需要知道汉字是怎么构成的吗? 这与汉字是如何起源的,也就是汉字是如何起源的,什么时候有汉字有关。系统化的汉字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其实先秦时代的古人早就想弄清楚这个问题,但一直没有明确证明,留下了很多猜想和传说。 最有名的是仓颉造字的传说黄帝史官仓颉受动物鸟兽脚印启发制作了复印件,但这个传说无法证实 汉字起源的研究真正进展是在一百多年来中国现代考古学迅速发展后,考古学家在地下发掘了许多关于拷贝起源的初期资料,这些资料为我们用科学的做法探讨汉字起源提供了线索。 02从夏代到殷商甲骨文,这中间发展了很长时间,所以我们看到的甲骨文是系统化的,完全的复制系统。 从甲骨文来看,初期的汉字是用形状表现的,客观上有一个物象,是描写这个物象制作符号的所谓象形文字 许慎的话中说到“使之成为其物随体诘颂”,描绘物象,根据物的形状形成弯弯曲曲的线。 看到动物后,画像“大象”一样的动物,强调长鼻子。 凤凰的“凤”在头上突出花冠和玉尾 比如“车”这个字,看起来是马车 除了象形以外,有些概念象形表现不太好用 例如“上”“下”不能用象形表示 但是古人很聪明,“上”“下”是对应的概念,可以横着画参照,横着画短横着写“上”,横着画短横着写“下”,长横着写有点弯。 这就是语言。 “本末朱”也是指事字 “书”是根本,是树根,所以在“树”下面加上旁边就是“书”,现在说到“根本”“本原”,意思是从树根出来。 “末”是末尾、树梢、树的上部,在“树”上画一横文字 “朱”代表红色,树心是红色的,所以在“树”中间画旁边 有些字意思多而杂,那么难标记 比如涉水,过河,怎么干涉? 涉水不足,双脚跨一步,我们现在写的“步”是双脚,只是变形了,双脚跨在水上的是过河,中间是水流,一只脚是水,现在写着三水和“步”。 03这太棒了。 “见形知义”。 很多人说汉字写得很好。 一看就知道是什么意思。 其实没那么简单。 世界上所有的东西都必须用语言复印件来记载,还没有画很多记号。 比如我在想。 这个“思考”是怎么画的? 我不会画画 我们说话的时候,有很多虚言,古人也有“之乎者也”,这些虚言不会写 完整的复印件必须正确地记录语言以清楚地记录事件。 这是汉字遇到的第一个困境。 很多东西无法表达。 我看不见形状。 我不会写字。 如果找不到处理方法,这个复制符号系统将迅速发展而不完全,走向绝路。 古人很聪明,想了两个方法:第一个方法是假借,借用同音符号代替 在表示“大概”、“可能”的虚词“其”不成立的情况下,甲骨文用同音簸箕表示,将其称为假借 租也不够,复印系统上有很多记号本来是自己使用的,如果租别的用途,系统内会混乱,不清楚。 对甲骨文进行抽样统计,70%的字是临时借用法,甲骨文的解读很困难 除了假借,甲骨文还出现了另一种造字方法。 用一个符号表示这个字的意思,用另一个符号表示这个字的读音,使意思和声音一致是形声造字法。 比如,“凤”是象形文字,但甲骨文借了经常刮风的“风”,怎么办? 将其改造,在凤鸟之上加上“凡”的声音,就成了凤凰的“凤” 形声字一出现,汉字创造新字就突破了原来的困境 像“鸡”字一样,“鸟”字加上“奚”字做成“鸡”字 04形声造字法很方便,到了西周时代就成了第一个造字法 研究表明,西周时代80%的新造词是用形声造词法制造的 到春秋战国时代为止语言文案高速发展,春秋时代的新字96%是形声造语法,战国时代的新造词99%是用形声造语法制作的 这样汉字就突破了“无形可象”的困境,进入了方便写字的康庄大街。 任何新词都可以用形声写字。 我们至今还在用这种方法写字。 比如“金”,甲骨文里还没有“金”字 只有西周的几个金属相关的字,春秋战国多了,但之后金属相关的汉字多了,可以无限扩展,直到今天,铽、锡、锑、铯、嵌入、钴、钡、钒、钼。 这个例子说明了形声造字法可以非常方便地造字,不仅造字方便,而且对我们的记忆也方便。 左边有“金”一定和金属有关,读右边的声音,就表示那个字是什么声音。 所以,中国有“秀才认字”一词。 一个复印系统可以简单地生成很多不同的单词,现实中无论社会如何迅速变化,新产生的单词都可以生成单词并记录下来,这突破了最初的困境 05创造新字的困境突破后万事大吉,很快就遇到了第二个困境 初期的文案,形象性强,按照形象弯弯曲曲地描摹。 春秋战国时代的社会迅速发展,文案的采用面越来越广,普通工匠制造器物也在上面显示文案 工匠没有时间像神殿的人一样坐在那里描摹,所以追求写作简单,提高效率成为了必然的要求。 也就是说,以前流传下来的写法汉字面临着另一个危机。 也就是说,古体汉字的书写效率低下,与现实汉字的要求迅速且方便地矛盾着。 如何突破这个矛盾? 有些人开始轻率地写,开始改变其本来的样子。 战国时代已经开始出现这种现象。 例如,兵器的字,没有专业的考证是无法识别的,写法复杂,人们用这种方法突破了书写效率低下的困境,这种突破改变了古复印的书写系统,带来了整个复印系统的古今变革。 战国时代除了兵器以外,秦简还出现了改变初期篆书曲线的笔画,线条变平,字形走向方正的写法。 这是初期的所有者书 例如青川木屐记载的秦武王二年(公元前309年)发表的关于田地的法律条文,其写法完全是所有者书 近年发现的秦简,基本上是所有者的书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书同文案》的文案政策,使用的规范字体是小篆书 但是通常的日常用字采用隶书,隶书是小篆书的缩写,直截了当地改变小篆书弯弯曲曲的笔画,解散所谓的“篆法” △青川木屐于1980年在四川青川县战国墓出土,被认为是最早发现战国秦所有者的书 这种迅速的发展一直持续到汉代 马山帕劳的书是汉代早期的材料,帕劳的书是用所有者的书抄的,但也有点篆体的味道 到了汉武帝时期,所有者的书迅速发展成熟。 比如北大收藏的汉简,是成熟所有者的书 东汉如熹平石经、曹全碑,这些是成熟的标准所有者的书 △马王堆帛书残片于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包含28种古籍,复印件是西汉初年的“古隶” △熹平石经片段始于东汉灵帝熹平4年(公元175年),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定儒家石刻经书,用标准的隶书书写,刻在当时洛阳太学所在地 曹全碑的局部,东汉时代的重要碑文,站在东汉中平二年( 185年),是汉代所有者书的代表作品,为历代书法家所尊敬,现留在陕西西安碑文博物馆 06所有者书的成熟形成了新的字体,改变了古复印件的形态和面貌,汉字的结构在古今完全不同。 形象强烈的篆书体到了所有者的书的阶段,就看不到字形和字义的关系了 比如甲骨文中的“为”字,用手拉大象,金文表示能看到该字大致样子的动作,但小篆书已经不清楚了 所以许慎解释说不知道小篆书的“为”字是什么,“为”是“母猿也”,猴子说喜欢用手抓住,“为”是“动”的意思,这是根据小篆书的变形体解释的。 到了所有者的书后,我看不到这个“为”字与“象”有任何关系。 当然也看不到和猴子有关系。 “乘”原来是人爬树,看不到小篆书了,所有者的书看不到人和树的关系了 随着篆书向所有者书的变化,古文案现在变成了文案 现在复印件指所有者的书,古复印件指小篆书以前的复印件。 因为文物材料的限制,汉代经学家只看大篆书的小篆书,不知道甲骨文,他们对拆卸复印件有很大的限制 所有者的书写得很美。 “一波三折,鹤头燕尾,左右分背”,用钢笔“挑波”的话,写得也慢,最快的方法是一直走。 所有者的书比篆书直了,但还不够 到了东汉时,汉字的形状进一步变化,一直写的结果,笔画变成了平坦、笔直、尖、带钩等格式。 这是因为新主人诞生了。 从东汉开始,逐渐迅速发展到今天的样子,整个过程是从所有者的书到楷书的发展过程 奴隶和楷书都是现在的文案,楷书只不过是楷书的楷书化,到了楷书,汉字古今的转换就彻底完成了 这个转变最后使汉字体摆脱了书写效率低下的困境,容易书写 楷书是汉字体迅速发展的极致,从汉字的笔画系统和方块形态到楷书都最终确立了 三国魏钟的“宣表”被认为是楷书的祖先,刻本现藏故宫博物院07不仅如此,而且像前人在汉代出现的草书一样进行着其他的尝试和创造 草书是所有者书的草书,笔画和笔画相连,可以自由书写 从汉代的章草到唐代更迅速发展的狂草也被称为今草 草书为什么需要草? 虽然最早也是为了追求书写方便,但是太快,太方便,写轮廓,辨认困难,规律性不强,走得很远,过了还不够,所以不能成为通行的实用字体。 草书迅速发展,成为了书写者表现自己个性的书法艺术,据说唐代张旭写狂草,用湿墨体现了自己的狂放个性 用今天的话来说,这也是行为艺术、审美追求 △张旭草书《古诗四帖》局部比草书规范,比楷书略快的中间状态是行书 所以行书的优势是“风流婉约”,写得很漂亮,最好的行书是晋人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行书、草书也体现了书写便利性的追求,但草书最终成为审美艺术,行书成为适用的手写体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局部称天下第一行的汉字是从古文案复制到现在的,从古文到隶书、楷书,古今的转换完成了。 这次的转换明确了汉字的基本构造,汉字从旧的形态转换为抽象的记号,从弯曲的线变成了点划的组合。 笔画组合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书写效率,牺牲了汉字的形象性。 因为有人说所有者书以后的汉字是没有象形的象形文字 这是汉字突破的第二个困境,时间跨度大,从战国开始准备、实验,经过秦汉之际,到晋唐楷书才完成 08汉字在经历了古今的转换后,长期处于稳定状态 从汉代开始儒家学说古典化,对汉字的稳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从先秦古书到汉代很多都成了古典,但古典是无法改变的。 东汉把儒家古典刻在石头上抄写标准版,如熹平石经 唐宋时期的印刷术迅速发展改进,经书刻版印刷在书上,有利于复印的稳定 特别是来自隋唐的科举制度,对汉字的稳定也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参加科举的读书人不熟读圣经就不能取得功名,圣经变得越来越神圣,写圣经的汉字也越来越神圣。 因此,汉字形成了相当牢固的系统 这样汉字似乎就可以放心了,其实不然 18世纪西方发生了产业革命,开始了现代化的历史 在日本明治维新后也开始学习西方 从大清王朝到晚清出现了一系列重大危机,随着鸦片战争、甲午战争的失败,大清王朝的风雨飘摇 怎么办? 有些有识之士开始反省,学习西方,提出“师夷制夷”。 也有人说“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也有人认为必须全面西化。 晚清各种尖锐的思想文化争论实际上是探讨古老的农耕文明中国如何面对西方现代化的冲击 在这个过程中,清王朝遭遇了战争的失败,西方势力入侵中国,西方的思想、文化、科学技术也蜂拥而至 有些人从文化层面反省,认为中国落后是因为教育不发达,科学技术落后。 1902年吴汝纶( 1840-1903 )来日本视察,回来后像日本人一样重视教育,建议改革语言文案,统一国语。 为什么语言文案与现代化有关? 他们发现欧洲人在使用拼音文案。 日本人学习欧洲,用五十音图,学习拼音文案很简单。 汉字很难学习,所以想从语言文案上进行改革。 尝试拼音的复印,可以追溯到明末的西方传教士 明末传教士利马洞利用西方拼音文案的做法拼写了中文。 另外,一些传教士去东南沿海的福建一带说“圣经”,用西方拼音文案拼写当地方言,帮助平民用当地方言理解“圣经”,这些尝试也影响了当时的文人。 △利马洞( 1552-1610年)的“西字奇迹”(亡余)被认为是最古老的拉丁语汉字拼音方案 有些人开始在这种启发下创造中国的新文案,提出各种汉字改革方案,有比较有名的吕戈章的“切音新字”,还有王照的“官话和声文字”等。 △“官话合声字母”是清末推进最广泛的发音方案,包括五十“声母”(相当于声母)、十二喉音(韵母)、声调 09对汉字改革有很大影响的是1915年兴起的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胡适提出了“文学革命”,主张文学必须变革,文言必须一致,过去写文言是文言,说与写不同,文言一致,即“白话文运动”。 汉字改革也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拷贝之一,汉字被认为是落后的。 要改变思想观念首先必须改变书写系统。 你必须用拼音复印汉字。 那样的话,你就可以更好地接触西方现代化,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 其中最有名的是钱玄同,他说“要废除孔学,不能先废除汉文”,他说汉字“断不能适用于二十世纪的新时代”。 汉字本来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但是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面临着存亡的危机 初期的考试新文案还在尝试中,没想到会替换汉字,但到了新文化运动时期废除汉字的呼声高涨 当时汉字改革的讨论非常活跃,精英大多支持拼音文案的执行,主张废除汉字,如蔡元培、胡适、陈独秀、赵元任、黎锦熙、傅斯年、鲁迅等,都支持钱玄同的观点。 陈独秀和胡适等人认识到中国方言很多,要制作拼音的复印件,首先必须统一语音,需要统一国语,所以胡适首先有“国语文学”和“文学国语”,他建议北方方言作为统一国语的基础 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一点拼音文案。 赵元任等人提出的“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是被赞同的方案。 △国语罗马字计划是官方标准,但实际上不太普及 该方案根据“新国音”,删除了很多音素,合并了尖团音,影响普通话的中文拼音方案于1928年,蛆秋白、吴玉章、林伯渠、萧三等在苏联也开始了拉丁化文字方案的研究开发。 1931年在符拉迪沃斯托克召开了“中国新文案代表大会” 1933年前后,这一拉丁化新文件传入国内,1935年蔡元培、孙科、柳亚子、鲁迅、郭沫若等688人名流签名赞同 之后,拉丁化新文件在解放区、国统区宣传,印刷了很多资料和读物。 这是当时最有影响力的拼音新文案。 拉丁化新文案从比较广泛推进的10晚清开始,在西方势力的影响下,有识之士改变了中国,走现代化之路,提出了文案改革的各种方案。 这些方案既有基于汉字的改造方案,也有全面学习拼音的方案,与此同时,国语运动推动了民族普通话的建立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简体字也作为拼音文案执行前的转移方法被提出来了 1935年国民政府还发表了《第一届简体字表》,但没能推进 △《第一届简体字表》由钱玄同主办,收录了324个民间传说最广泛的俚语、古字和草书字,大多是今天采用近代以来的民族救济图保存下来的过程,也是中国现代化转型时期,旧汉字被推到生死存亡的悬崖边,老中华农耕 1949年成立了新中国,继续推进文案改革,在国家建设初期成立了文案改革委员会 周恩来总理于1958年在全国政协进行了“当前文案改革任务”的报告,提出了简化汉字、宣传普通话、制定和推进汉语拼音方案三项任务。 这三项任务继承了近代以来语文现代化的成果 1956年发表了《简体字方案》。 根据2004年的统计,大陆有95.25%的人使用简体字,但繁体字在一定范围内采用。 《汉语拼音方案》得到广泛推广,同时也成为联合国中国人名地名拼写的规范 繁体字很难写,简体很难写11新闻化时代,汉字会消失吗? 汉字是中华民族自己创造的文案,由深厚的历史、文化和以前流传下来,我们决定不能废除汉字。 如果废除汉字,我们就不能去历史,中华文明有可能中断 汉字使我们富裕起来,使我们成为世界上独特的特征。 汉字融入了各自中国人的生活,融入了我们的深层心理结构,没有汉字的中国人的灵魂无处不在 近代以来,通过简化汉字,推进了教育的普及。 通过宣传普通话,通过建立民族普通话的中文拼音,处理了与西方拼音文案接触的问题 这些美好的成果,简单来说就是语言文案实现现代化,语言文案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础工程 其实无论西方还是日本,在进行现代化、工业化的过程中,都有国语现代化的过程,国语现代化的本质是规范化、标准化,到了21世纪就是新闻化 回顾三千多年来三次大困境和危机的解决,汉字确实很棒 汉字文明是中华文明智慧的体现,汉字的迅速发展也体现了精神。 也就是说,《周易》说的“易”穷则变化,变化则通则变长” 汉字从古至今成为世界上唯一被采用的古典文案,因为它与时俱进,永远保持生命之树,有时变化,在自己的文化中不断寻找新的生存迅速发展的要素 我对祖国有信心,对中华文明有信心,所以对汉字的未来也有信心。 the end元标题:“精彩的中华文明:汉字快速发展史上的三次重大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