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7436字,读完约19分钟
人物小传李田夫,男,1938年5月2日出生于甘肃武威,金昌日报社元总,高级记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别津贴专家 20世纪70年代甘肃文坛有名的“四条汉”之一 短篇小说《虎之子钟》被翻译成日语、世界语介绍给海外网民,曾在甘肃、天津、新疆等省区被选为小学语文教科书 出版了报告文学集《九个太阳》《大沙漠听惊雷》《三个老人入侵九州》。 《李田夫中短篇小说选》情报有写专集《汉海拾绿》的纪实、散文集《春花秋月》等6部作品 “作为记者,不要把写信息看成是一个饭碗 要有远大的志向,热爱这项事业 爱,才能身心投入,写出好作品! 最近,在给金昌日报社全体编辑做的讲座中,82岁的李田夫精神饱满地说。 “记者还可以拓展写作行业,写散文、小说等其他文体,丰富自己的文章道路。 “在他40多年的笔耕人生中,不仅如此说,而且如此实践 1963年12月第一篇软文件在《甘肃日报》头版发表以来已经过了57年 从工作信息写作到专业信息写作,从信息写作到文学创作,李田夫坚持信息和文学两个行业之间“两栖类之战”,笔耕不中断,有“三更灯五更鸡”的困难,报纸、出版发行、获奖后的喜悦和喜悦 有人说他退休后他成功了,但他自己名副其实地感到如此 但是,让他说自慰的话,他回头一看,年轻时立下的誓言既没有“为平凡而丢脸”,也没有“为虚无而后悔”。 苦难的经历是毅人格1938年农历4月3日,属于天擦黑、虎的男孩,在距武威县11公里的羊下水库五沟村,出生于新建设的庄园。 一家希望他在新庄院的庇护下平安成长,起了乳名新庄保 之后上学的时候,用“天”字排名,叫李天福。 1972年,他发表名作《虎子打钟》时,使用了《李田夫》的笔名 这次,索性自称是“李田夫” 这座新建的庄院又大又雄伟,当时当地数一数二,但没有祝福李家,反而招致了灾难 他一岁时,十几个土匪拿着长枪,扛着从石羊河湾砍倒的三丈多高的白杨,把横梁绑起来当作云梯,天黑前攻入他家 他被妈妈裹着破烂的衣服,扔在厕所角上,才逃走 那时他家的情况已经是外强骨干,钱都用来打庄盖房了。 遭到土匪的袭击,家里没有粮食了 父亲把大车轮的铁车拉进当铺缺粮 解放后,他家所在的金羊区成为土改试验区,他家被作为地主成分 1952年土改重新检查时,改为富农 1946年,8岁的李田夫开始在村子里学习 老师是庄上的老老师,要求学生把学到的复印件全部背诵下来,谁不背着就需要在手掌上打板子。 违反校规的学生爬上长椅,屁股被打木板 李田夫聪明,勤奋好学,很少讨人喜欢 在农村上二年级时,他搬到武威镇学习 城镇良好的教育条件为他将来成为有效的文化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解放那年,他只有11岁,但有过两次被抓住壮丁的经历 他们兄弟俩,哥哥李天寿比他大八岁 1948年,18岁的哥哥被派往壮丁,抓住乡公所关押 哥哥是一家种庄稼最大的劳力,如果被士兵抓住,种田就成了大问题 父亲花钱买了官员,保释了哥哥 但是事件并没有就此结束 腐败的县政府又捡起“验兵”的遮羞布,挡住人的耳目 验兵前,父亲一再叮嘱:“到了堂后,请问我的名字。” 你叫李天寿多少岁? 你说你十岁 “验兵日,父亲带他去了警察局。 门口有两个站岗的警察,穿着黑色警服,腰上系着皮带,肩上背着长枪,李田夫有点害怕,禁不住心跳不已 到了食堂,看到坐在长桌子后面审问的是戴着眼镜的瘦老人,脸也很温柔,李田夫的心跳慢慢恢复正常,勇气也变大了 老人问:“你叫什么名字? ”。 李田夫说:“李天寿 “你几岁了? ”。 回答说:“十岁。 ”然后说:“你有哥哥吗? ”。 回答说:“没有。 ”审问结束了 很明显,验兵和审问只是戏剧 第二次被抓住壮丁是在1949年9月15日,武威解放的前一天 早餐后,隆隆的炮声从县城那边传来 李夫家离武(威)民(勤)路只有200米,三三两两的国民党散兵、骑马、走路,向民勤方向逃跑,不时响起理发的枪声 从外面回到村子里的人说有人散兵一见人就能抓住 家里人怕李田夫被带走,让他躲在芋头地里 他慌慌张张地跳进芋头地里,扒开浓密的芋头苗,钻进了两垄芋头中间 太阳倾斜了,武民公路上的散兵消失了,然后回家了 1952年7月,14岁的李田夫小学毕业,回到农村参加了力所能及的劳动 有时光着脚去收割的麦田拾麦穗 最初,由于麦茬脚背疼,时间一长,脚背上就长了老皮老肉,没有感到疼痛。 有时戴着破草帽赶紧拉着石磷的驴脱粒场 根据情况,用树蛙篮子从打麦场往家背麦衣 由于家庭经济状况越来越低,只能勉强维持衣食,李田夫产生了不再上中学的想法。 当时的武威师范可以获得奖学金,他申请了 报名时,正好武威张义乡的考生遇到了和他同名的同姓 因此,考试时,他在卷子的名字后面注明了“金羊乡”。 合格发表那天,李田夫一大早去武威师范门口,看到自己名字后面有括号,写了“金羊乡”字样,合格了太好了。 张义乡的考生不及格 在武威师范学校上学期间,除了学习以外,李田夫的有趣和兴趣相当广泛,除了篮球、垒球、乒乓球,我还非常喜欢美术、音乐。 二年级的时候,用二元买了二胡,从家里带来了笛子,能吹简单的曲子。 在武威师范学校上学的3年间,李田夫利用业馀时间阅读了大量文学作品,国内的长篇小说有《保护延安》《暴风雨》《青春之歌》《林海雪原》等苏联小说《青年近卫军》《安静的顿河》《毁灭》《钢铁如何炼成》等。 书中的英雄人物,成了他所学的榜样、崇拜的偶像 他对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名言说:“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 一个人的生命应该这样度过:他回顾过去时,不会度过虚无之年而后悔,也不会因为平凡的事情而蒙羞 这样,死的时候,他可以说我的生命和一切精力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战”,作为自己的座右铭,铭记在心,一辈子孜孜不倦地学习知识,追求提高的动力。 他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形成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李田夫因为追求进步,各方面都很优秀,二年级的时候,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那一年,他才十六岁 现在回想起来,武威师范的三年,对他一生的成长和进步有很大的影响,为他的一生追求真善美,反对假恶丑。 在工作上成为强者,在永不言败的学习方面永不停止,不断前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武威师范初师毕业后,李田夫知道自己接受正规教育的时间短,基础薄,求知成为业余的第一需要 他一边工作,一边查词典,翻词典,自学完了高中语文 在学位与职务晋升、晋升“官”无关的三年困难时期,他饿着肚子在工作间隙获得了中文文学大专学位 他一辈子不会下棋,不会喝酒,一年打过两三次牌 大部分闲暇时间都用于读书和爬格子 正因为如此,我才一步一步地踏上记者和作家的道路 纵横于信息疆域的“路又长又远,我上下求索” 信息的写作在李田夫的笔耕人生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 李田夫写的第一篇信息报道是在1963年6月 当时武威县文教局派李田夫到羊下水库小学担任教头 11月下旬,羊下水库公社下二沟大队第一生产队举办了阶级教育展览会,他用1400多字新闻向《甘肃日报》发送了展览复印件和大众反映 12月3日将在一面2条的位置发表 看了报纸,他生气了,马上意识到如果情报报道和现在的推广形式紧密相连的话,在《甘肃日报》上发表作品就不是高岭之花了。 因此,他写新闻稿的热情高涨,回到农村老家看到的生产队队长为了集团的事迹,将写有“老队长”李福元的人物通讯发给甘新闻社,于1964年元月7日在3版发表 当时,甘报除武威记者外,还在甘报上发表了原稿人凤毛麟角 他的两篇报道上下有广泛的影响,周围的人看了他一眼 1964年3月,被分配给县文卫系统“四清”的员工 10月,甘肃省委组织全省万干部在张掖区开展了“四清”运动 武威县包括在民乐县的两个公社,被分配到秘书小组,为“四清”事业总团撰写小报《社会教简报》撰写新闻发布会。 这可以说是他从事专业信息事业的萌芽阶段 1967年6月,他被分配到县委推广部进行信息报道,多份稿件陆续在《甘肃日报》上发表 1969年5月,武威县革命委员会的报道成立时,他正式转入,开始了专业的信息生涯 当时李田夫对情报事业的热情,用“狂热”一词来表达也不为过 为了追求信息的新,真的忘了睡觉了 上午采访结束,中午不休息,赶紧写新闻发布会 我希望下午下班前写好放进邮局,当天晚上坐火车,第二天送到报社 我再找两天是否在报纸上发行 星期天,邮局不送报纸,他就去邮局门口的报纸栏看了看 过了四五天报纸也没有出来,所以给报社打电话咨询 因为四季都在基层运行,采集的原稿自然是泥土腥味的新鲜“活鱼”,所以原稿率在60%以上,每月甘报发行的原稿达5、6篇,有时达8、9篇。 情报被说是用双脚“跑” 他觉得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 20世纪70年代,从武威县城到各公社的公共汽车每天只有一辆,去乡下坐公共汽车不方便 不管远还是远,他骑着那座旧西门生自行车 县委报道组从事的15年,从东到腾格里沙漠边缘的长城,从西到与永昌县相邻的沙城,从南到与古浪县相邻的黄羊镇,从北到朱王堡连接的双城,到武威县城约60公里,骑自行车要走2个多小时。 红日炎的夏天,我出汗了。 水滴结冰的冬天,脸冻得麻木,但他写的文章在《甘肃日报》发表后,忘记了所有的辛苦 有时跟着县委的领导开车去乡下,经常骑马看花,骑自行车一个人去,不受时间限制,能掌握好的信息。 这样他写的原稿的新闻率就达到了80%以上,报社加上“摊派”“编辑后”或“短评”发表的原稿也不少 他在甘肃情报界享有盛名 之后,李田夫有两次调到甘报社的机会,但县委的领导因为“不放”而没能去。 经过10多年的实践,他一点一点地摸索信息规则,更准确地评价一篇原稿的信息价值大小,从而辨别什么样的信息被普遍化,什么样的信息能获奖 他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佳境 这时,他对正常化的信息不感兴趣,眼睛盯着的只有有人能引起关注、真正有价值的、“含金量”高的重大信息。 他在《瀚海拾绿》一书中强调,作为专业的情报工作者,必须关注有关民生民意的社会情报。 1984年4月,从武威地委员会调动到负责《武威报》的企划,同年5月1日创刊,担任员工的副社长 1991年7月,他被调到金昌新闻社的副总裁,负责新闻推广业务 1997年10月,过了59岁生日的他被金昌市委任命为《金昌报》的总 他不服输,无论做什么,都想尽量做好 金昌日报社之间,每次遇到重大会议、节日、庆祝会等,编辑加班的时候,他总是和大家一起熬夜,审查原稿,看报纸,害怕有什么错误,对党的报纸形象产生不利影响 他说:“我不是不相信其他同志,而是总主编义不容辞的责任。 “金昌日报社就业期间,李田夫依然重视社会问题,相继采录的“放水养鱼”的关键是“放水”---关于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发展的评价”“今年瓜类市场前景如何”“延期硫磺经济黄金工程3年竣工原因”。 在甘肃省委推广部进行的《月评通报》中,“《招商纵横谈》是甘肃省地州市一级报纸发行的罕见的好复印件,没有常见的空话、掩饰语,观点鲜明,事实充分,道理明确,各报社参照。 年末,在全市优秀信息评审奖中,被选为唯一的特等奖 他在四十多年的信息生涯中,发表的信息原稿近3000篇,240多万字 信息价值大,引起社会关注的原稿约50件 《人民日报》,新华社使用的稿子有十五篇 另外十多个在全省和全国良好的信息评价奖中获奖 1998年,李田夫被省委推广部、省记协选为全省“十佳”情报工作者,经国务院批准享有国务院政府特别津贴专家 这是党和政府对他一生辛苦的最高回报 有人说记者是无冠之王 但是,摸索了几十年记者之路的李田夫似乎没有品尝过“王”的味道,反而认为这是最艰苦的职业之一 他说制作信息也有酸甜苦辣 在采访和文章中,写特别好的信息作品。 不尝酸甜苦辣等各种各样的味道,就坚决不行。 为原稿的构想制定构想,选择独特的立场,制作新的独特的标题,还有为了交换合适的语言,必须三思而后行,一动不动。 被问及获奖信息和和好的作品是怎么写的”。 他说:“一句话概括不太容易,只能说在采访中深入挖掘,用手,绞尽脑汁。” 写新闻发布会也不容易。 夜深人静的时候,爬上孤灯下,对着采访簿上密密麻麻的素材,画、写、喝茶、抽烟、擦头皮 真正的好稿子和获奖作品是记者理论水平、认知能力、信息素养、复印功底等综合能力的集中展示 只有在作品发表后,才能从网友那里博得好评、获奖,心中浮现出无法抑制的甜食。 “在文学天空自由流血的前几天,与甘肃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作家雪沙漠电话交流,在谈论近年来武威作家的成果时,雪沙漠谈论李田夫先生,他说他为武威文学的迅速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自己是读《虎子打钟》长大的。 回顾了40多年的笔耕生涯,李田夫坚持了信息和文学两个行业之间的“两栖作战” 20世纪70年代,他与来自河西的作家王朝鲜、颜明东(天祝)、陈礼(酒泉)个子高、强壮,因此有一定的创造力,在甘肃文坛被称为“四条男” 但是,李田夫认为自己“发呆”,所以落在了文学圈 在武威师范学校上学期间,工作很长一段时间后,他饥饿地阅览了大量的中国和苏联文学作品 书上的文学形象是坠入他灵魂深处的深刻印迹 是拉动文学创作道路的诱饵之一吧。 从1957年到1966年,李田夫继续写日记 其动因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想记录自己思想认知的提高过程和个人成长的轨迹二是锻炼和提高自己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三是把写日记作为自己具有的一定的必修科目,锻炼个人的毅力 当时他给自己下达了死亡命令,不管一天工作多忙,人多累,深夜一点两点,只要不写完当天的日记,就不能上床休息 下了路,竟然继续写了3600多本日记 遗憾的是,1976年的洪水淹没了他的房子,后来搬家几次后,家里收藏的许多有用的资料和日记本失去了大半 幸运的是,夫人谭培将细心,为他浸泡在洪水中,墨水变色,保管了沾了泥的三本日记本。 写日记使他受益匪浅,锻炼语言基础,锻炼意志品质,为他今后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坚实的语言基础和顽强的意志品质。 比如,在一篇日记里他说:“宁可少十年,也不想迟到一天……以后不要打牌,别人硬叫也不去! 只要自己拼命做,就不会做不好 “你会发现他的勤奋和自我约束力不正常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文艺界只有一朵花,只有两三个在中国露面的作家 就像沙漠中的旅行者求水喝一样,很多网民想阅览新的主题素材、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 以这样的形式,他开始写一本小说《模仿猫画老虎》 其实,他写小说还有很多特点 多年的情报事业,长期深入基层,给他接触各种各样的人的机会 他们很多人的思想言行经常使他兴奋,总是复制他们比普通人优秀的思想、良好的道德,不展示给网民,心里就会很痛苦 这就是创作的冲动吧! 1971年,武威遭遇特大干旱,东河公社的老庄大队遭遇干旱,以给水育苗为素材,写了7000多字的短篇小说《新高峰》并发送到了《甘肃日报》 8月16日,《百花》副刊发表,还配合了题图、插图,几乎使用了一面。 处女作就这样顺利地问世了 自己的喜悦无法言喻,周围的同事更看不起他 不久,甘肃人民出版社以《新高峰》为书名出版了短篇小说集 1972年4月,他有幸参加了省文联举办的创作教室,写了有名的作品《虎子打钟》 作品是富有生活气息的生动人物形象,受到网友和文学界的广泛称赞 作家曹杰在《来自沙漠深处的作家》中写道:“这一夜他像黄牛一样半睡在床上,嘴里叼着火柴棒,反咬一口,有时一个人说,有时沉默地想。” 第二天早上,田夫再次把小说递给了我。 那是后来掀起轩然大波的儿童小说《虎子钟》。 可以看出当时李田夫创作的状态是多么认真投入的 学习班结束后选出的作品一共编撰了四个集子,由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李田夫创作的《沙枣树下》被编入小说集《山花》 《虎之子钟》作为儿童文学集的书名出版,请画家张学谦画了彩色插图 第二年,《虎子打钟》被翻译成《人民中国》(日语)、《中国报道》(世界语)介绍给海外网民 六七十年代,《虎子打钟》在甘肃、天津、新疆等省区被评为小学语文教科书 他从那以后就收不到了 今后10年内,创作并发表了《土匪》的儿子、《女场主及其雇工》、《迎富他父》、《大沙漠恩怨》等短篇小说和报告文学20多部 1994年,省文联副主席汪玉良组织了纸戏学习班,李田夫编写剧本,在动画电影制片厂工作的艺术家绘画,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同名纸戏,成为当时少年儿童热衷的读物之一。 从1971年第一部小说发表到1995年,他创作发表了28篇小说。 其中,2万字以上的中篇为4部,共计35万字。 报告文学50篇,发表60万字以上的散文,游记42篇,发表12万字以上。 发表文艺时评、人物特写、故事、传说13篇、剧本2部、6万字以上 十篇文学作品获得省市级征文大赛和“五个之一”工程奖 出版报告文学集《九个太阳》《大沙漠听惊雷》《李田夫中短篇小说集》《瀚海拾绿》等四部 执笔和自己一个人执笔出版的图书有《三个老人入侵九州》《自强之路》《春花秋月》等六部 著名作家唐达天是“麦田”的守望者”,“他的小说和报告文学都存在深刻的道德批判和哲学思考,毫不犹豫地揭露和批判假丑陋,赞扬和赞扬真善美。 “除了创作文学作品,李田夫在文学行业教新人不倦地培养,为武威文学的迅速发展做出了不可或缺的贡献。 如果这是指他在武威地区文联文学刊物《红柳》短短四年间发生的事件 《红柳》创刊于1979年,最初是内部刊物,从1981年开始在全国公开发行 到1982年为止是季刊,从1983年改为隔月号 当时在武威地区工作,后来全省全国文坛知名作家张弛、雪沙漠、闪强国、唐达天等处女作和初期作品在《红柳》上发表 后来成为文坛宿将的李民发、师永刚、柏原等早期作品也在《红柳》上发表了 由于《红柳》鲜明的地域特色,又有一定的质量,在全省全国的影响日益扩大,发行量从1982年的3000多份达到了1983年的7000多份 从1981年到1983年,“红柳”部举办了两期创作学习班,召集当地作者制作了改编稿。 在武威县文化馆举办了文学创作讲习班,有100多人参加 所有这些都为繁荣武威地区的文学创作发挥了敲锣的作用 2000年10月退休后,李田夫还写了很多有影响力的情报原稿和报告文学 阅读书真的成了他一生的爱和“伙伴” 达到了生命不停、写作不停的境界,可以说生动地解释了“老了也要学习”的人的精神。 文/图记者翟雄源:金昌日报微信公众平台原标题:《李田夫:笔耕人生谱华章》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