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966字,读完约12分钟
日军的联队是其最小的战略兵团,图为第八师团32联队的执旗分队,观察其旌节式样的联队旗。武汉会战前侵华日军的编成
1938年4月至6月间,在经历台儿庄的激战与花园口的滔滔河水后,徐州会战终于落下了帷幕。日本陆军在再取中国重镇的并且,自身也膨胀到了短时间内的极限。在此期间,日本陆军又扩建十支新编师团,至此,日本陆军各常设师团的“留守部队”已首次动员完毕,又经过对一点联队的调动整编,达到了34个师团,6个混成旅团,1个骑兵集团的庞大规模。
7月底,随着这十支新编师团陆续到达中国,日本陆军的九成力量集中在了大陆战场(包括关东军),此时此刻的侵华日军,基本上都是由日本陆军的基干联队组成,在经历了近一年的战阵厮杀后,即使是由预备役编成的特设师团也有着不亚于常设师团的战力。1938年6月,侵华日军90万的人数虽然少于抗战结束时期大陆上的100万日军,然而不论在占日军总兵力的比重还是在绝对战斗力方面,都称得上是整个侵华战争中最强大的时期。
1938年7月底,日军兵力在中国大陆配置如下:
(下文中多次出现挽马师团和驮马师团,前者指装备火炮较重,需要马匹牵引,后者指装备火炮较轻,能够拆装由马匹驮负)
驻扎中国东北的关东军下辖:第一师团(常设挽马师团),第二师团(常设挽马师团),第四师团(常设挽马师团),第七师团(常设挽马师团),第八师团(常设挽马师团),第十二师团(常设挽马师团),第二十三师团(新建三联师团,甲类)和独立混成第一旅团。
另外还有大本营直辖的第一零四师团(特设三联师团,甲类)。
华北方面军下辖第一军、蒙疆军和多家师团旅团,其中直辖的师团旅团有:第五师团(常设挽马师团),第一一零(特设挽马师团),第一一四(特设挽马师团),第二十一(新建三联师团,甲类)和独立混成第五旅团。
第一军:第十四师团(常设挽马师团),第二十(原朝鲜军,常设挽马师团),第一零八师团(特设驮马师团),第一零九师团(特设驮马师团),以及独立混成第三旅团和独立混成第四旅团。
蒙疆军:第二十六师团(混成十一旅团扩编,三联师团,甲类)和骑兵集团(三骑兵联队)。
华中方面军下辖第二军和第十一军。
第二军:第十(常设挽马师团),第十三(常设驮马师团),第十六(常设驮马师团)。
第十一军:第六(常设挽马师团),第一零六(特设挽马师团),第一零一 (特设挽马师团),第二十七(由中国驻屯旅团扩编,三联师团,甲类)和波田支队(台湾守备军组成,相当于一支加强的步兵旅团)。
另外华中方面军还直辖:第三(常设挽马师团),第九(常设驮马师团),第十五(特设三联师团,甲类),第十七(特设三联师团,甲类),第十八(常设驮马师团),第二十二(新建三联师团,甲类),第一一六(特设挽马师团)。1931年侵略我国东北的日军步兵部队,观察图中大量的运输骡马。相持阶段开始后侵华日军编制体系的异化
1938年的中国大陆上,日本这条毒蛇已经将其血盆大口张到极致,而它的目标正是武汉。早在台儿庄战事正酣的4月,日军大本营已经在谋划对武汉的作战方案。攻击武汉与登陆广州的战术雏形早在1937年末南京沦陷之时,日本大本营就已经下手研究,但由于所谓的“战争不扩大”方针搁置。而后徐州会战又起,中国人民抵抗愈发激烈,在不断投入战争力量的并且,日本这个国家实际上逐步被军队绑架,“不扩大”成为虚言,对武汉和广州的作战又被提上了日程。到了五月底,以“攻占汉口与广州逼迫蒋介石求和,在年内结束战争”为战术目标的秋季作战方针制定。6月15日,在御前会议上终于决策进行攻占武汉与广州的作战。
日军的武汉攻略历经三变。1938年4月第一份作战计划初现雏形,在这个方案中华北日军将沿平汉路南下,华东日军朔江而上,合击武汉。但因华北地区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战斗活跃,“治安”严重不稳,在山西,日军称:“西省南部各守备队受到特点中国军队的攻击;”“路遭频繁破坏,被迫撤出运城,平路等地。”“游击队困扰下,各守备队粮草弹药告罄,靠猫狗野菜充饥。”在河北,日军又“共产军活动活跃且顽强,被迫撤出来源等地”。华北难以调出部队,故而此方案取消。
虽然有着辎重兵这样的后勤编制,但是这种单纯的运输兵种与糟糕的兵站制度常常无法满足日军的后勤诉求,图为正在“现地自活”的日本士兵。
更改后第二套出台:华东日军沿江攻击不变,由华中日军替代华北军由淮河流域出发攻击,而华北军占领郑州一带,以牵制北方的中国军队。然而,1938年6月12日,蒋介石下令掘开花园口,一时间,中原万里泽国,日军在淮河流域行动困难,武汉攻略随之再次更改:将攻击主力放置在长江下游,另一部由大别山南进武汉。
在6月15日御前会议大本营明确决心后,6月18日,“大陆一一九号令”发布,武汉会战由此爆发。这场抗日战争中规模最大的武汉大会战持续了四个多月,至1938年10月25日,随着中国军队撤离武汉,长江之滨的大血战终于落下帷幕。对于日本政府来讲,占领了中国“最后”的政经中心,封锁了中国漫长的海岸线后,预想中,国民政府的全面求和并未实现(注:虽然直至太平洋战争爆发,国民政府断断续续一直与日方进行着秘密和谈的接触),年内处理大陆战争的赌博失败了。对于日本陆军来讲,击败了中国政府军最后的精锐,在这片它渴望征服的大陆之上,似乎已经没有其他力量可以阻挡“皇军”的赫赫武功,战争是否持续,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这头恶魔坚信自己必胜无疑。
然而,英雄的中国人民会告诉法西斯强盗们,战争,才刚刚开始。抗日战争进入了相持阶段,日本陆军将要面对的,是同一片土地上的两场不同战争。在华南前线,日军继续攻击中国军队重兵集团,歼灭其有生力量,占领交通枢纽重要城市,迫使中国政府走上谈判桌,这样,在“适时地对凝聚之敌给以攻击,挫败其抗战企图”的方针指导下,以第十一军为主力的日军仍旧以他们熟悉的作战方法围绕着四次长沙会战进行了一系列战役,直至豫湘桂战役时中国军队的大崩溃。
在华北地区,占据绥远,山西,河北,山东广大地区的日军,一方面希望从治安战中抽身,一方面又不愿意放弃这些土地,在“确保占领地区治安,高密度驻扎”的方针指导下,以第一军,第十二军为主力的日军,在扫荡与反扫荡的战斗中,逐渐深陷在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游击战争泥潭中。为了适应这两种不同的战场态势,日本陆军对自己的编制体系陆续进行了调整。三单位制催生下的侵华日军甲等编制师团
侵华战争爆发之际,日本陆军仍旧只拥有17个师团,编制大体一致,均下辖两个旅团,各个旅团有两个联队,只是由于配属炮兵联队的不同,可以分作挽马师团与驮马师团。所谓挽马师团理论上应编有75野战炮大队三支,105野战炮大队一支,然而由于日本产能有限,并不是全部的挽马师团都可以装备上105mm的大口径野战炮(注:近卫师团,第2、3、4、5、20师团都只有三支75野炮大队);驮马师团则应有75山炮大队三支,对于山炮这样的装备,日本陆军还是能够得到足额供应的。
对于算不上重装部队的日军师团来讲,山炮更加轻便而适合野战采用。
随着侵华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为了应对中国战场上不同的战争态势与节约兵员,日本陆军对于新设立的师团使用了新型的三单位制编制。早在1936年“国防方针”制定之际,日本陆军就拿出了新的师团整编方案,依照此套计划,师团将全面改编为三单位制部队,各个师团将辖三个新型步兵联队,这种步兵联队采用了三中队的大队编制,强化了小队火力(注:使用了三支轻机枪分队加一支掷弹筒分队的编制,通常还会为轻机枪分队加强各一具掷弹筒);师团所属炮兵联队亦进行改编,炮兵大队改用了105mm野战炮中队与75mm野战炮中队的混编形式。日本陆军后来编成的三单位师团便是以此套计划为雏形快速发展的。
长时间以来,一直有这样的论调:日本陆军师团分为甲乙丙丁,而三单位师团就是乙等师团,是治安师团,战力不堪,无法与其17个常设师团比拟。但是,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甲乙丙丁只是编制形式,并不是区分日军师团战斗力的依据。
首先,1938年至1942年期间,日本陆军将师团所有改编成了三单位师团,包括其原有的17个常设师团;其次,所谓甲乙丙丁的划分,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陆军才逐渐产生的概念;最后,野战师团、治安师团、海洋师团与警备师团的划分与甲乙丙丁的分类并不一一对应,这是对师团可担当任务的描述,通常来讲,甲乙两类编制师团都能进行野战与治安作战,而到了战争末期,捉襟见肘的实力迫使日本陆军将原本进行治安与警戒作战的丙类丁类编制师团(注:补设了炮兵部队,加强了工兵辎重单位)也投入到了前线野战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1944年爆发的豫湘桂战役(然而即使面对丙类丁类编制师团,“国军”的表现依旧......)。
1938年4月至6月,随着新的六个师团的编成,日本陆军终于将三单位改编计划予以实施。与1936年提出的整编计划相比较,这些新师团虽然采用三联队编制,却仍旧以四个步兵中队编成步兵大队,另外由于火炮产能不足的老问题,它们所辖的炮兵联队也并未完全按编制表配置火炮。
抗战爆发时日军常设师团战时编制表
三单位制日军甲等编制师团编制表
通过针对以上两种编制表,我们可以看到,新设的三单位师团将骑兵联队所有改编成了装备装甲车辆的搜索联队,提高了部队的侦察能力;炮兵联队的火炮总数虽然减弱,但将105mm中队下放至炮兵大队,增强了大队火力。后勤诸单位加强的汽车装备使得师团摩托化程度得到了提高,虽然与并且期西方大国陆军比较还是少的可怜。在撤销旅团的并且,新设立的三单位师团却又成立了步兵团这一指挥单位,这与日本陆军的战略习性有很大关系。
希望建设摩托化师团的日本陆军一直苦于国内的产能,战时只能集中车辆配属单支部队。图为长城抗战时期,其从国内征调给前线的各色汽车。
“战术战略偏爱迂回包抄,战斗战略一再三角进攻”一句大体可以概括日本陆军的战略优势。日本陆军崇尚进攻,在其1929年颁布的《战斗纲要》中再三强调,“进攻是摧毁敌战斗力,歼灭敌人的唯一手段。”纲要要求,全部作战行动的目的都在于尽快接敌,从而发挥日军近战特点;甚至提出当敌军处于特点或者进行防御战斗时,也要求指挥官尽力组织进攻夺回战场主动权。
在日本陆军看来,进攻的最好方法便是迂回包围,而为了达到战役的突然性,日本陆军又偏好进行所谓的遭遇战,在《战斗纲要》中,对这种作战做出了如下总结:
1. 师团应以两路或多路纵队进行行军;
2. 通常部署如下(图略);
3. 师团长只负责右路纵队直接指挥,左路纵队通常由步兵指挥官担任(增设的步兵团长)
4. 前卫部队的首要任务是掩护主力行军,保证控制关键地形,执行破交战,对敌军进行突袭;
5. 前卫部队与敌军遭遇后,师团长脱离主力行军队列,带领部分参谋人员前进至前线;
6. 左路纵队开始隐蔽运动,迂回至敌侧后攻击;
7. 主力部队向前运动形成包围。
偏好于这种战法的日本陆军,常会以步兵旅团配属若干支援部队树立支队,旅团长为该部指挥官,或为前卫,或为侧翼纵队,进行作战。所以在进行师团三单位制改编后,步兵团的设立便是为了继承这种战略指挥结构而设立的指挥单位(注:1941年后成立的三单位师团则予以撤销,之前的师团仍旧保存)。
综上所述,拥有完善步炮侦工辎诸兵种合成,适应日本陆军惯用作战战略的新型三单位师团,虽然最初是以治安整肃为作战目的而设立,但却是日本陆军新的骨干力量。事实上,至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陆军原有的四联队师团亦所有改编成了此类师团。
甲类步兵联队的编制(rc为步兵炮中队,t为平射炮中队)
这些师团就是所谓的甲等师团,他们包括13、15、17、18、104、110、116这七个特设师团和21、22、26、27、51、48这六个新建师团(注:仅统计在我国作战过的部队,其中未计算战前常设师团,因此类师团后续所有改编为三单位甲类师团,未计算后复员的特设师团,因此类师团二次编成后多采用丙类丁类编制)。
下部将继续介绍侵华日军的乙丙丁三类编制师团和二战时日本的动员体系,敬请期待。
(作者是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研究员、军事历史爱好者)
(本文来自澎湃信息,越来越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信息”app)
【专题】抗战胜利7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