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067字,读完约5分钟
> 智能制造是中国制造业创新发展的主要起点,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主要路径,是加快制造业强国建设的主要方向。2019年,我国智能制造整体水平将显著提升,智能制造将从“点到点示范”提升到“面向提升”,深入发展加快了制造企业智能转型升级,培育和壮大了一批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智能制造有效推动制造业智能升级。2019年,各地区积极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工程,推进智能制造新模式的复制和推广,创建了一批标杆企业,帮助更多企业实现智能转型。到目前为止,试点示范在我国的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从最初的概念推广和试点示范到现阶段的深化应用和全面推广,形成了试点示范引领、供需两端发电、线对面复制推广、多方协同推广的良好局面。自2015年以来,工业和信息化部坚持试点先行,选择了305个试点示范项目,覆盖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92个行业。初步调查显示,这些项目经过智能化改造后,生产效率平均提高了37.6%,运营成本降低了21.2%。与此同时,我们探索并形成了一些可以复制和推广的新模式。如服装、家居行业的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模式,航空空汽车等领域的网络化协同设计模式,电力设备、工程机械等领域的远程操作模式,已经被3200多个试点示范项目复制推广,推动了企业生产模式的转变和制造业的服务转型。
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促进了中国制造业的整体发展。智能制造系统的解决方案是推广智能制造的关键。中国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市场得益于中国推动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发展的努力、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联盟对子行业的加速渗透以及核心制造技术的加速突破。市场整体规模将在2019年继续保持高增长率。据估计,中国智能制造解决方案的市场规模今年将超过1900亿元,到2020年将超过2300亿元。同时,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市场的稳步推进也带动了供应商的蓬勃发展。许多不同类型的供应商出现在工业自动化、工业软件、智能设备、整体解决方案等领域,参与各种智能制造项目。
智能制造推动了新兴产业的加速发展。在智能制造工程的推动下,工业机器人、附加材料制造和工业传感器等新兴产业发展迅速。互联网、工业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应用已经加快。例如,中国已经连续五年成为中国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应用市场,过去四年3D打印的平均增长率超过30%。
目前,我国的智能制造还处于起步阶段,还面临着关键设备和核心部件被人控制、中小企业难以融入智能制造浪潮、网络安全防护能力弱、智能制造人才体系不完善等挑战。
展望2020年,工业大数据将成为智能制造发展的核心,基于大数据的工业智能将带来更多面向服务的应用场景。企业将加快数字化转型,不断提高智能制造系统的解决能力。更多的企业将深入参与智能制造的推广过程,共同推动中国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谱写智能制造发展的新篇章。
专家意见
国家制造业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周济:
中国智能制造应并行式发展
未来20年将是中国制造业实现从大到强增长的关键时期。这也将是制造业发展中质量和效率变化的关键时期。同时,未来20年将是智能制造作为新一轮工业革命核心技术发展的关键时期。
中国应充分发挥后发优势,采取“并行式”发展,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并行推进、一体化发展”。一方面,中国必须坚持“创新领先”,直接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最先进的技术,“以高打低”。,走出了一条并行推进智能制造的新途径。另一方面,必须实事求是,适应企业制度,逐步推进企业技术改造和智能化升级。中国的制造企业,尤其是广大中小企业,还远远没有实现“数字化制造”,必须扎扎实实地完成数字化“制造”的一课。为数字化打下良好基础。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刘百成:
建设制造强国应重视智能制造工程
中国提出了以推动制造业创新发展为核心任务的制造业强国发展路线图,提出了以发展智能制造业为主要方向、以实施五大工程为突破口的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等一系列重大创新项目。
要成为制造大国,中国应该专注于智能制造工程。这就要求国家建立一批国家制造创新中心作为引导创新平台,将机器人、传感器、数字化设计和制造作为智能制造的关键共性技术基础。此外,基础元件、基础材料和先进的基础技术是智能制造发展的基础。加强工业基础工程研发,为智能制造提供技术支持。
中国工程院制造研究室主任、国家制造业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曲贤明:
民生产业的智能化转型应引起高度重视
通过智能化改造,传统制造业将成为先进制造业。当前,应特别关注民生产业的智能转型。如今,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制造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的最有效手段。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将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也将给传统产业带来革命性的变化。传统制造业+互联网将走向数字化、网络化、人工智能,最终走向智能制造。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后将成为先进制造业,夕阳产业也将成为朝阳产业。从2015年到2018年,推动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转型已成为普遍需求。
出发地:中国电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