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610字,读完约12分钟
【编者按】本文是“中研究院”史语所助研究员李仁渊为罗威廉( william t. rowe )教授《中国最后的帝国:大清王朝》(李仁渊、张远译、台湾大学出版中心年5月)写的一篇文章,原是“再次访问最后的帝国。 得到许可,澎湃信息( thepaper )摘录了一部分复印件,响应了网民。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历史系教授罗威廉写的《中国最后的帝国:大清王朝》,将40年来英语学界清史研究的迅速发展整合到层次明显的框架中是最大的贡献,这本书是比较老模式的《修正派》( revisionist ) 罗威廉是这项工作的不二人选 他自己的学术历史与70年代末以来对上述观点的挑战密切重叠 70年代末罗威廉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80年获得博士学位。 这个时期是美国中国近代史研究转变的开始。 之后,罗威廉的研究课题涉及了从通商口岸城市空间到山区乡村的暴力和叛乱,从长江中游的经济和市场到医生的经世思想,清代历史的不同方面 同样重要的是,罗威廉在1992年至2007年期间担任了《晚期帝制中国》( late imperial china )的主编 该本名为《清史问题》( ch’ing-Shi Wen-ti )的期刊以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为基地,可以说是美国明清史研究最重要的期刊 这些条件可以显示英语世界清史研究的成果正如罗威廉回顾自己的一生 在本书的《导言》中,罗威廉简洁扼要地描绘了西方清史研究的三个重要转折点——社会史转折、内亚转折、欧亚转折 受年鉴学派和欧美社会史研究的影响,清史学者不仅重视政治和外交的结果,还试图通过长期的社会、经济结构理解清朝中国的转变 这种转向把学者带到中国社会内部,寻找历史变迁的动因,超出了西方冲击/中国响应的二分解释。 社会文化史对“民族性”( ethnicity )的阐明,使清史家再次观察了“内亚要素”在清帝国中的重要性 作为满洲这样的少数民族建立的帝国,如何统治以汉族为中心的中国,经营外藩和边疆,引起了学者的关注,让清帝国重新思考“另一个中国王朝”是否忽视了这个政体的根本少数统治属性。 世界史的方向是把清帝国从16世纪到20世纪初的迅速发展放在欧亚大陆,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俄罗斯罗曼诺夫王朝等陆权帝国进行了比较 这些帝国同样在前现代技术下大幅度扩大了统治范围,同样面临着统治广大领土和文化上多样、社会结构上不同的人们,同样在20世纪初崩溃了。 比较这些帝国兴衰的共性可能有助于理解所谓的前现代时代的历史意义 这三个转向让我重新思考清代的定位。 后面两个特别聚焦清帝国的根本性质,简化本书以“王朝”为主题的方法吧。 从中国传入历史学的“王朝”是正史的写字单位,但在社会经济史的迅速发展下,王公相不再是历史的唯一主角,“王朝”是否能经常作为默认的历史写字单位也受到质疑。 许多深刻的经济、社会、文化结构的变化无法通过政治王朝的交替来划定边界。 正如历史学家注意到的,中国是从晚明到20世纪的长期连续的社会变化 多个重要的变化发生在王朝中,极大地改变了一个王朝前后的性质,如安史之乱前后的唐代,或从明初到明末之间的一些变化。 自古流传下来的“王朝循环论”和“历朝得失”,也有被认为是各自排列早上的整体的倾向,但其间的时代相距甚远,历史条件差异很大,有陷入“停滞论”想象的危险。 但是最近对清帝国的再判断,以清朝为单位,可以整体判断这个中国最后帝国的历史意义 这部涵盖大清王朝二百多年历史的着作共十章,大致分为前五章(“征服”、“治理”、“盛清”、“社会”、“商业”)和后五章(“危机”、“叛乱”、“中兴”、“帝国主义”、“革命”)。 表面上看起来各章以主题区分,但实际上罗威廉选择了各时间段最核心的议题来发挥,也符合时机 前五章中清帝国从建立到兴盛,后五章中同样的体制是19世纪以后面临的危机和适应 本章的主题与时代不同,发挥在清史研究的不同课题上,但隐藏的主线勾结整体,不是像本书纯然潮流一样的史实,或者各章与“美国清史各行业的研究评论”无关 这条主线可能是罗威廉个体的照顾,但也显示了美国清史研究的核心 串通各章的主线依然是返回清王朝的性质问题,作为异民族统治的少数政府,为什么以前现代统治技术、规模比较小的政府机关成功统治了这么多人口和这么大的领土? 清帝国建立的这个机制,是如何从内部产生问题,进入国际社会后重新调整的,这些调整是如何导致清帝国灭亡,结束中国这块土地漫长的帝国制度的? 与明代相比,不同民族支配清王朝管辖下的人口和土地比明代多,有新纳入的、差异更大的边疆地区 建立了一个统治机制,包括这样多种多样的疆域,对许多史无前例的人口,以及从19世纪以来面临的全球挑战,使清帝国与所谓的许多“前朝”不同。 还有低威廉发挥力量的地方。 他在本章中巧妙地整合了现在的复杂研究成果,不是死板的论文摘要,而是融入了流畅的记述,另一方面,这些记述考虑了值得注意的核心课题 前五章罗威廉叙述了东北半农半牧的部落征服明王朝、吞并四方、建立比较有效的管理体制的过程。 这部分充分展示了40年来特别是文件等资料开放后英语世界对清朝前中期历史的研究成果 与以前的“专制以前传达的”或“压制汉族”的记述不同,罗威廉重点展示了清帝国政府的灵活性和地产性特征以及行政和财政管理的创新。 除了建立模仿明代体制统治中原的官僚机构、持续分隔民族的八旗制度以外,中央还有理节院、内务府、军机所等新机构和奏折制度等信息表现管,在汉族以外的地方以不同的姿态被支配。 地方上清帝国通过科举等方法与地方精英合作,将多个公共事务转移到非正式组织,但以比较小的政府和较少的支出维持行政运营,没有产生前现代政体在统治行业扩张时遇到的财政问题 经济上政府很少干涉民间贸易活动,使民间迅速发展成熟的贸易互联网,即有干涉也是市场的力量,不是压抑的手段 这些弹性的方法使清帝国适应了早期的协调后,创造了康熙到干隆的三朝盛世。 但是盛清期的机制从干嘉之际开始发生了危机,本书的后五章也翻开了 在这一部分罗威廉也吸收了近年来的研究成果,修正了多件事的评价和单方面的根据 对于干嘉以来的危机,罗威廉提出了近年来的不同解释 除了外国的影响,还明确了土地开发延迟导致的人口过剩、原来的行政系统崩溃、世界上银币供给减少等主要原因。 关于鸦片战争、同治中兴、自强运动和庚子新政等,近年的研究也提供了比较全面、平衡的评价 总体来说,罗威廉在19世纪下降的清帝国未能渡过危机的关键之一是面临危机和外来压力,需要更多行政力量的介入和更多的支出,包括军费、赔偿金、行政运营的支出,与原来的小政府模式不同 在一系列战争和改革下,地方知事府和地方非政府精英得到更大力量的中央政府正在改革中扩大政府规模,需要越来越多的资金,利益不能给政府增加负担 而且,在政府改革下出现的新阶层,例如新军、学生、深入地方事务的高级化业者也成为推翻原来体制的力量。 从更长期的立场来看,晚清以来的一系列改革是前现代帝国对外面对国际社会、诉诸经济和社会管理、扩大政府规模、向现代国家前进的一系列尝试,这种趋势一直延伸到民国以后的国民党改革和共产党革命 罗威廉决定以帝国统治问题为这一清代全史背后的主轴,最后呼应本书《中国最后帝国》的标题讨论帝国体制的结束。 另一方面,清帝国从16世纪到20世纪初,可以充分发挥前现代帝国的小政府统治技术,扩大疆域深入内地,并管理一个个发展起来的民间社会,实现财富和人力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流动。 另一方面,清帝国的覆灭也显示了前现代帝国的界限,卷入国际社会后,小政府的体制负担不起现代国家的行政和财政诉求 这些关于帝国统治的讨论也响应了最初提到的美国清史研究的三个转变 长期的社会、经济变化、与政府的相互作用是本书时代变迁的潜在趋势 与前朝不同的少数统治、多元帝国,这种扩张带来的统治问题是中亚因素的影响 最终关于清帝国灭亡的讨论将把清帝国置于世界史的语境下,考虑前现代国家在19世纪投降的国际社会中面临的问题 本书以“帝国”为中心,切入帝国统治的问题,在有限的篇幅中,说服力地展示了清朝二百多年的历史变化。 但是,更多的网民可能需要注意全书对相当有感染力的清朝历史的大记述不是唯一的记述方法。 确实以帝国为主体的观点提供了一致的描述,可以涵盖各种研究成果,但这期间的其他方面不一定能在这个框架中充分表现出来 像新清史学者一样,本书终究以清朝对“中国内地”( china proper )的统治为核心,对于其他不属于中国的广泛行业来说,可能认为不在整体命运之中,只在必要时弥补证明是第一位的。 世界历史学家可能认为本书过于固守“中国”的疆域除了进入中国国内的战争和贸易之外,还需要越来越多的跨国流动的讨论和在全球规模上的思考。 社会史学者可能认为本书过于重视国家因素,从帝国的角度忽视了常民生活、民间社会和各地纷争的地方实践 而且,关注思想文化史的网民可能会批评这本书把社会经济和政治力量作为历史的第一推动力,对于思想、文化的表现,甚至宗教所起的作用墨不足。 这些反应不能说是本书的缺失。 因为本书本来就不是回顾这期间所有课题的研究,而是基于过去的研究,主题性地呈现出大清帝国的历史面貌。 所有的论述都有其默认的框架,与其认为缺少框架中没有的部分,不如肯定地评价作者在这个框架下的解释效力,考虑自己关注的部分和这个框架的交战之处,看看是否会产生新的火花 例如,本书在不同的章节中涉及资源和环境问题,就像清朝中叶后土地开垦耗尽引起的社会问题和人为引起的环境灾害一样,我们也能以更整体的环境史视野,注意帝国前后时期的一些变化吗? 另外,网民也必须观察罗威廉对清史的整合是以以前的研究为基础的,这些研究反省了更早的论点,但也有持续的地方 此外,最近的研究提供了本书“修正派”的观点,但本书的整体框架与过去没有很大不同 罗威廉本人是2002年出版的《剑桥中国史》第9卷《1800年前的清朝》上册的《社会稳定与社会变迁》( social stability and social change )一章的作者,卷末也是《剑桥中国史》的贡献 与《剑桥中国史》涵盖清代的第9、第10两卷相比,本书的章节布置与这两卷的框架没有根本不同 换句话说,本书提供了传统框架下的修正观点,另辟蹊径,重构清代历史不是本书的意图 另外本书第一反映了英语世界的清史研究,根据《志记》,为了普通网民的方便,除非有合适的英语著作,书籍以英语为中心 所以本书引用的除英语以外的作品很少很旧,没有呈现出英语以外的世界,特别是中文和日文学界近年来的清史研究。 这是中文、日文学界研究较多的课题(思想史等),在本书中也没有特别涵盖。 总之,罗威廉总结了他这一代学者的成果,修正了上一代的观点 但是对于更年轻的一代网民来说,也许可以考虑未来中国从16世纪到20世纪初的历史。 你可以用什么方法建立框架? 对台湾网民来说,出现了来自台湾的观点,能补充或渴望原来的清帝国的大叙述吗? 在学术交流频繁、语言障碍大幅下降的现代,比较英语学界和其他学术界的关注点,不仅能展示彼此的专业性和不足之处,还能从这些不同的角度凝结更有说服力的论说吗? 不仅要说那句话,还要总结那句话,创造更好、更全面的说法 当然,这必须从知道别人说了什么开始 (本文来自澎湃信息,越来越多的原始信息请下载《澎湃信息》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