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18字,读完约4分钟
> 北极星固体废物网络新闻:废物发电行业概况
中国垃圾焚烧发电行业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通过引进国外先进的焚烧设备和技术,消化吸收得到优化。其中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是1985年在深圳清水河引进日本设备,总结了日本炉的扩建和改造经验。
从20世纪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垃圾焚烧发电行业进入发展阶段。此时,大学和科研机构进行了有针对性的产业化研究,为本土化探索经验。21世纪前五年,通过有针对性的大量引进、消化和吸收实现了国产化,垃圾发电行业进入了设备国产化阶段。
从2005年开始,BOT模式开始在垃圾焚烧行业大规模推广。垃圾发电行业进入了BOT模式的运营阶段。设备从整机进口到关键部件,焚烧规模由小规模发展到1000 t/d以上的大规模。
经过四个阶段的发展,垃圾焚烧发电行业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2017年,中国垃圾焚烧发电总装机容量约730万千瓦,339个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年发电量约375亿千瓦时,年垃圾处理量超过1亿吨。2018年1月至6月,约50个新的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签署。
尽管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垃圾发电行业仍存在许多问题。首先,垃圾分类并不完美。目前,我国的垃圾收集方法仍然是混合收集方法,导致收集到的垃圾含有大量的水和有机成分,垃圾热值低。
其次,焚烧设备的投资成本相对较高。根据六家上市公司发布的信息,单位垃圾处理投资金额约为30-60万元/(吨/日),已投产项目平均单位投资为44.02万元,在建和筹建项目平均单位投资为48.71万元。考虑到物价水平的上涨,单位建筑成本正在增加。
第三,邻避效应突出。新垃圾焚烧项目的最大风险在于当地居民可能的集体反对。由于抗议,几个项目已经终止。邻避效应源于居民对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的认知水平,人们对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的建设对自身健康、周边环境和区域发展的影响存在担忧和疑虑。
最后,垃圾发电的产业政策还不完善,垃圾处理费的征收还没有完全到位。因此,垃圾发电厂的运营仍然依赖于更高的电价和财政补贴。
垃圾发电产业的发展趋势
首先,垃圾发电厂将向超大型方向发展。我国垃圾焚烧发电技术非常复杂,投资成本高,垃圾中可燃成分低。垃圾发电厂只有形成规模效应,才能满足日常运行并具有一定的效益。因此,未来扩大垃圾发电厂将是一种必然趋势。
第二,垃圾焚烧设备的国产化程度逐步提高。随着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行业的快速发展,在吸收国外先进垃圾焚烧技术的基础上,一批国内领先的企业和研究机构根据我国生活垃圾的特点不断改进和创新。我国城市垃圾焚烧技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一些技术实力雄厚的企业在技术技术和设备的研发和制造方面积累了一系列成熟的自主知识产权技术。这些技术和设备在中国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第三,垃圾发电产业政策趋于完善。目前,各级政府部门已经充分认识到加强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不断加大投入,出台了一系列产业优惠政策。例如,在制度建设方面,政府提出按规定实施垃圾收费制度,推进垃圾处理产业化,实现垃圾处理良性循环,实施垃圾处理特许经营,鼓励投资主体多元化,对产业化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
第四,垃圾发电企业将“走出去”。2017年9月,中国电力工程有限公司在非洲大陆建设的首个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在埃塞俄比亚正式投产。该电厂由中国企业在处理技术、工艺标准和建设方面完成,标志着中国垃圾焚烧处理整个产业链“走出去”的正式实现。随着生活垃圾焚烧发电技术的不断进步,中国的垃圾焚烧发电企业也逐渐走向“一带一路”国家,实现工业技术和生产能力的“走出去”。
原标题:2018年垃圾发电行业发展形势及市场趋势分析:四大方向未来发展【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