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797字,读完约4分钟
> 新时期,中国经济发展已经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变为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2019年七大重点任务之一是“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过新中国建设者70年的辛勤劳动,中国拥有39个主要工业类别、191个中等类别和525个小类别,成为联合国工业分类中唯一一个拥有所有工业类别的国家。在世界50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中,中国的220多种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
虽然现阶段中国的工业设计和装配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从整个产业链的角度来看,仍然存在很多不足。大而不强的特点非常突出,自主创新能力弱。总的来说,中国仍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尤其是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零部件)、先进基础技术和产业技术基础的“四化”能力薄弱,已成为“瓶颈”问题,严重制约了产业整体竞争力和高质量发展能力。在中美贸易争端中,中国的芯片等产业被他人严重控制,导致反复被动,这是“四个基础”不安全的集中表现。这个问题急需解决。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夯实工业基础”。2015年,国务院开始实施工业强基工程。2016年4月12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四部委联合发布《工业强基工程实施指引(2016-2020)》,进一步建立目标任务明确机制,形成整体牵引和基础支撑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经过四年的努力,“强工业基础”工程取得长足进展,一批“瓶颈”问题得到初步解决,工业基础体系门类更加完善,工业基础能力明显提高。
企业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市场单元,是“强工业基础”的主力军,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微观基础。全国人大代表张在调研中发现,许多企业,特别是民营中小企业,在实施“强工业基础”的过程中还面临着许多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首先,创新是有风险的。从创新的历史来看,“四个基础”通常需要反复试验才能成功。下游企业在考虑质量、风险、效率和成本后,往往优先购买国外成熟产品,导致国内企业创新的高风险、长时间、高成本和低利润,客观上影响了国内企业的R&D和创新过程。
第二,企业成本高。R&D企业的创新需要大量的资金。目前,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尚未完全解决,资金成本高。近年来,虽然国家出台了许多措施来降低企业的税费,但土地、劳动力和能源等资源的成本也在逐年增加,制约了企业的投资。
第三,技术人才短缺。在基础研究和开发中,人才是关键。企业普遍反映,目前面临着突出的人才结构矛盾。领导和复合型人才非常缺乏。尽管全国各地的企业经常招聘人才,但他们仍然面临着找不到、招聘不到或留住人才的问题。
根基不牢,大地摇晃。为了进一步做好“强工业基础”工程,激发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的创新活力,促进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对此,代表、天能集团董事长张建议:
组成一个工业联盟。为进一步夯实产业基础,防范创新风险,建立健全产业体系和综合实力,借鉴国际经验,探索建立产业战略联盟,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担”的新机制。宏观上加强统筹规划,充分发挥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科研院所等各种力量,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引导产业链上下游和产学研联动,联合开展技术研究,着力突破若干关键瓶颈;在微观层面,将形成合力,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之间、整机企业与基础企业之间的战略合作。长期的共同努力将使从技术研究到产品应用的产业链更加顺畅。
由重点企业领导。为了更好地打造民族企业品牌,提升民族企业整体实力,大企业可以率先利用“互联网+”等手段,构建网上与网下创新、能力共享和供应链互操作相结合的大、中、小企业产业创新生态,重构产业组织模式。盘活大企业闲置资源和中小企业闲置产能,促进制造业产能整合、在线共享和优化配置;鼓励大企业为中小企业提供一揽子信息支持,包括上游产品供应、下游产品需求、产品质量和工艺标准,以提高整个产业链的生产效率,从而促进行业进步,提高供应质量,促进住宿业发展。
政策支持和指导。强工业基础是一项长期的、战略性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发展环境、金融支持、税收政策、融资渠道、人才建设等方面加强,全方位支持“强工业基础”工程。特别是,优先购买国内“四项基本”项目的企业也可以享受一定的政策红利。
内部培训和外部介绍。企业在践行“开薪提级”内功的同时,提出要夯实教育基础,加强制造业复合型高端人才的培养,缩短技术人员的升级周期,加大基础技术人才的就业促进力度。同时,建议地方政府带头组织更多的“汲取世界智慧”,让全球的智慧和人才为我所用。(曾庆华)
出发地:消费者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