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852字,读完约5分钟
回顾今年大火的几个综艺:《偶像练习生》、《创造101》、《YouthwithYou青春有你2》、《乘风破浪的姐姐》...
说到这些综艺,都不是女团出道的,而是偶像培养系女团出道的,这个差异就在于被选中的偶像们的业务能力水平之高。
几年前流行的女团,她们是什么标准?
例如少女时代,f(x )、blackpink、韩国女子团体的标准几乎没有变化:
完美的身材、精致的脸蛋、有记忆的声音、扎实的舞蹈功底、迷人的舞台表现力等,给了我们对女团一定的“刻板印象”。
说起女团的起源,很多人都认为是在日韩兴起的“产物”。
其实,最初的“女团”概念是在1922年的美国兴起的。 那时,由3位美丽女歌手组成的the three x sisters形成了女子团体的雏形。
但是,随着以少女时代为首的韩国女团迅速崛起,不仅会唱歌,还会跳舞的姑娘们开始重新定义“女团”。
看着这个清一色女团的脸,脸上的骨骼感不强,更有肉感。 脸部线条柔和,脸部没有柔和的转换感。 三庭五目中,下巴圆圆地翘着…。
但是,在这两年中,女子团体人选的定义似乎发生了变化。
女子团体标准的第一个重大突破可以说是火箭少女们。 最大的赢家是杨超。
杨超越身体的标签是什么? 唱得不好,是幸运的锦鲤。 这证明什么? 她没有能力,靠运气名列前茅。
唱基本功也不太扎实的女孩子在大家的“嘲笑”“疑问”中走过了花道。 大家看到的是,超越了当时杨先生受到的舆论压力,“用漂亮的身体和脸颊划水会变成爱豆吗?”
大家似乎都在用固有的女团模式测量所有练习生,杨超曾经引起过很大的争论。
但是,这样的舆论引起了节目组的有趣之处,于是风头变了,人们不再是看一个身体的能力,而是看这个女孩子有没有流量,有没有话题度来讨论。
有流量就赢,你的五音不全还是丢人?
节目组利用这种观众心中的反差,选手的素质不达标,就会被疯狂吐槽。
比如《青你2》,无论是知名度高、有男朋友的网红,还是之前就被网民“抵制”的秦牛正威。 不管是离婚的蔡卓宜,还是备受争议的孔雪儿。
从国内选秀的本质来看,从良莠不齐的练习生实力到依靠临时拼盘的经纪企业,再到演艺经验多而庞杂的背景,整体女团的生态确实离日韩爱豆团体工业化的体系化还有很远的距离。
现在女团的所谓“重新定义”,不过是对所谓旧女团基本功和择偶标准的逃避。
正是因为很多人或多或少都达不到,才推翻过去的标准,不是吗?
但是,我们也不能说日韩式女团的标准很好。
首先,女子团体的成员应该要求实力和长相吗? 从市场表现来看,无论故事怎么改写,女团的本质,对不起,不能脱离占有率高的中青统一的审美标准和核心选曲粉丝市场要求的实力。 这不是节目是否定义的问题,本来应该如此。
女团的本质是粉丝经济的产物,从无到有,从糊到火,都是粉丝购买的商业故事。
虽然真人秀节目可以逆风翻盘,但需要拿出打动选秀粉丝的砝码,受欢迎的决策击投、审美满足初选、实力决定口碑这三点总体上是“成功女团”和“成功女团成员”判断中不可缺少的。
所以,正如孟美岐被逆风翻盘的故事、蔡徐坤绝地反击的故事一样,第一个未被看好的透明人至今在国内占有一席之地的女性爱豆,从多次被选秀得到无原生企业支持,到现在顶流两年的男性爱豆,
至少在内娱爱豆市场已经产生并逐步完成的体系中,他们在实力、审美、人气上都还处于中青必须定义和评价的框架内。
杨越、金素慧等成功故事出来,撕毁了之前流传下来的女团标准,女团的标准真的会被重新定义吗? 这一切还不能简单地说。
在最近大火一样的“乘风破浪的姐姐”中,30个30+的姐姐,每一个都已经出道,都有自己的脾气,30个姐姐要乖乖地团结在一起是不容易的。
第一期评分时,杜华按照她的评分标准给了各小姐姐团的潜力之分,她认为女团动作整齐、漂亮、身材好,但杜华忘记了她面对的是姐姐们,而这姐姐们自己没有定义。
特别是丁当表演结束后,没能得到理想的分数时,姐姐们也对评选的标准产生了疑问。 杜华对丁当的评价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认为丁当表现太好,别人看起来不好,不适合参加女团,给她加了低点。
这个逻辑当然不被网民接受。 杜华对女团的了解还停留在韩系管道打造爱豆的思考上,我认为女团应该拥有完美的形象。
但很明显,这违背了本来就很有个性的姐姐。 姐姐们在人群中一眼望去,怎样才能高兴地把大家都灭掉?
所以,女团的定义到底是什么? 女团的标准到底是什么? 永远无法进行百科那样的官方解释,只要是人,就会有不同性格的脾性。
观众想买的可能是现在的女团留下了唯一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