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0576字,读完约26分钟

光绪皇帝的亲生父亲——醇亲王奕譞,虽然是皇帝血缘上的父亲,但名义上他只是皇帝的叔叔,不是真正的太上皇,他有何心结、烦恼?在晚清政局中扮演何种角色,又怎么影响了晚清政治走向?年7月25日,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李文杰在福州路古籍书店的讲座中作了详细的讲述。本文系讲座文案稿,小标题为编者所拟。

热门:李文杰:“太上皇”的烦恼——醇亲王奕譞的心结

清末皇室中的奕譞

我们今天要讲的主人公奕譞,是道光皇帝的第七子。我们先从名字来看,奕譞,奕是辈分,康熙时就为子孙后代定下了辈分。奕譞的四哥咸丰皇帝奕詝和六哥奕訢都是奕字辈的。名字中第二个字为同样的偏旁表示近支皇族。道光皇帝的儿子们都是言字旁。奕詝、奕訢、奕譞都是这样——清朝皇族取名字的这个规则,非常的汉化,遵循了汉族的取名以前传下来。有人说他的名字应该读yi huan,因为满文是这样发音的。但根据上面的取名规则,皇子们应该是先有汉字名儿,遵循汉名的规则,再有对应的满文发音。大家可以看示意图,标黄的为帝系,康熙到咸丰都是父死子继,但是,到了同治皇帝这里就有了变化,不再是传给儿子,而是传给了他的堂弟并且也是表弟的载湉——就是光绪皇帝。堂弟,很好理解,表弟是因为同治皇帝的生母是慈禧,慈禧太后的妹妹又是光绪的生母。同治死后,其生母慈禧便将皇位传给既是侄子又是外甥的载湉。因为光绪也没有孩子,所以他死后,皇位就传给了他弟弟载沣的儿子溥仪,也就是中国末代皇帝宣统帝。这是清末的帝系传续。橙色为铁帽子王。铁帽子王表示王爵可以世袭罔替。简而言之就是传承时不降级,按照清朝的制度,王位虽然可以传承,但是在继承的时候要降级继承,比如亲王传到子辈为郡王、郡王传到子辈变贝勒,当然,降到一定程度也就不降了,毕竟还是要保持贵族身份,降袭是为了不使出现像明朝那样王爷太多的现象。清朝树立初期,册封了大约八位有卓越功勋的铁帽子王,雍正以后又出现过四位。整个清朝也只有十二位铁帽子王。后面四位中第一位铁帽子王就是雍正的十三弟怡亲王允祥,大家看二月河的小说,怡亲王在雍正朝有非常大的功勋。接下来就是咸丰的六弟恭亲王奕訢,又称“鬼子六”,这是因为他长时间主持清政府的外交和政治活动,从1860年到1898年的三十多年中,对清朝的政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同时帮助慈禧在1861年发动辛酉政变,夺取了大权。以上这些铁帽子王都对朝廷有重大的贡献。那么,醇亲王奕譞又是如何被封铁帽子王的呢?是因为他的亲生儿子被过继给了咸丰和慈禧,继承了皇位。最后一位铁帽子王是奕劻,是乾隆的曾孙,从名字偏旁上也能看出他已经和皇帝家族比较远了,他在1884年之后,取代奕訢,管理总理衙门,解决清朝的对外交涉,这个体非常腐败,但比较能奉承慈禧太后,在光绪二十年晋封为亲王,参与过1900到1901年的庚子辛丑谈判,后来进入军机处,并获得王爵“世袭罔替”的优遇。这也是清朝后期一件很不可思议的事件。

热门:李文杰:“太上皇”的烦恼——醇亲王奕譞的心结

奕譞在整个关系网中,处于这样的一个地位——他是道光皇帝的第七个儿子,四哥是咸丰皇帝,六哥是晚清重要的政治人物恭亲王奕訢。这两张照片拍摄于1888年,留存在天津梁时泰照相馆相册中,有一本现收藏在美国国会图书馆,我是在美国国会图书馆相册中提取出来的。这本相册拍摄的是京城西南角醇亲王府的情况,左边这张很漂亮,花园很像《红楼梦》中对大观园的描述。右边一幅是当时奕譞和两个儿子的合照,两个儿子很小,一个三岁、一个一岁,分别是载洵和载涛——也都非常有名,清末时一个管理禁卫军,一个做了海军大臣。奕譞的生卒年是1840—1891年。也就是他生于中英鸦片战争爆发这年,他死后三年,1894年发生了影响中国国运的甲午战争,七年以后,1898年发生了更重大的影响中国历史的事情,即戊戌政变。这是一张流传久远但是大家都讲错的照片,这张照片也拍摄于1888年,也就是光绪十四年拍摄的相册中的一张。这张照片在很多时候被命名为光绪和他的父亲奕譞,包括当时外国烟盒的推广照也把这个孩子认为是光绪。那究竟是不是光绪呢,我们来仔细拆析一下。

热门:李文杰:“太上皇”的烦恼——醇亲王奕譞的心结

首先照片的备注是英文,翻译过来为“七王爷和他年轻的(younger)儿子”,奕譞只有四个儿子活到了成年,最大的就是光绪皇帝载湉,后面是载沣,第三、四个孩子年纪非常小,所以这张照片左边的人如果是他的儿子就只有两个可能,光绪或者载沣。但年轻的儿子,就只能是老二了。我们再看年龄。光绪是生于1871年,到1888年他已经17岁了,17岁的孩子不可能长这个样子。再者说光绪已经当了十四年的皇帝了,奕譞名义上讲只是他的叔叔而已。从礼仪上来看,在光绪继位的时候,慈禧太后为了感谢奕譞,免去了他在大朝时对皇帝三跪九叩的行礼,但是在其他场合并没有免他的礼。所以在礼仪严苛的清朝是不可能出现当了十四年的皇帝,站在叔叔旁边这样的情况,这从礼仪上是说不过去的。所以我们可以评估,这个体绝对不可能是光绪,只可能是他的弟弟,也就是晚清最后三年的监国摄政王、小醇亲王载沣。我们再来看醇亲王的地位。在北京有两座醇亲王府,一座在京城西南角太平湖畔,也就是今天的中央音乐学院所在地。这个王府是七王爷奕譞的王府,因为奕譞的儿子载湉入宫当了皇帝,所以这个地方就特殊化了。在1888年底,也就是上面的相片拍摄后不久,皇帝快大婚接受归政了,整个王府就搬走了,搬到了今天后海的东沿。新的醇亲王府的后花园现在是宋庆龄故居,大家可以参观。王府的主体建筑,现在是国家宗教事务局所在地。从地图上可以看出,王府的地址位置非常好,这也能看出醇亲王府很重要,两代的醇亲王府出了两个皇帝,老醇亲王的儿子载湉是光绪皇帝,小醇亲王的儿子溥仪是宣统皇帝。

热门:李文杰:“太上皇”的烦恼——醇亲王奕譞的心结

关于七王爷奕譞还有一个非常有名的故事,在1897年的时候,发生了一件让光绪皇帝不能容忍的事件。他亲生父亲奕譞陵墓的大白果树被挖了,祖坟是中国人非常看重的地方,动祖坟建筑是一个不能容忍的罪行。

据笔记史料记载,说大约1897年的时候,有一个内务府的官员,向慈禧太后报告,在醇亲王的墓园里面发现一棵白果树(就是银杏树),它高十余丈,形如翠盖,罩在墓园里面。这么大的树是只有帝王陵墓才可以有的规格,同时树是白果树,白果树下面埋了一个王,那不就是皇的意思吗?这不是说醇亲王府是帝王家吗?那如果醇王府是帝王家,就等于说慈禧太后只是皇帝名义上的母亲而已。慈禧太后很敏感这个事件,就说你赶紧把这个树给我砍了,内务府的人听到命令只敢答应,却不敢动手,毕竟是皇帝亲生父亲的陵墓,谁敢去动里面的树?慈禧太后说你们不敢来,我自己来好了,所以她就带人到陵园去,亲手砍下第一斧。树砍倒了还不行,又在周围挖了一个圆坑,把石灰倒在里面,防止这个树重新生长。这是瞒着光绪皇帝,在皇帝上朝解决政事的时候做的。皇帝知道这个以后,赶紧赶到陵园,发现树已经倒了,看到亲生父亲的墓这样子,非常伤心,坐在轿中大哭,但是也没有办法去阻止。这个事件看起来不可思议,却在《翁同龢日记》和醇亲王后人的回忆录里面都有提到。慈禧太后为什么对她的小叔子或者说是对她的妹夫有如此的深仇大恨,甚至不惜动他的陵墓?这就要从两个体的关系开始讲起。

热门:李文杰:“太上皇”的烦恼——醇亲王奕譞的心结

醇亲王奕譞的政治事业

醇亲王是道光的第七个儿子,在他21岁的时候,他的四哥咸丰帝在承德避暑山庄去世。当时英法联军占领了京城,咸丰皇帝把他的六弟恭亲王奕訢留下来和英法联军谈判,自己跑到承德。当时半壁江山已经被太平天国给拿走了,京城又被英法联军给占领了,所以他急火攻心,到承德不到一年就去世了。去世之前他指派了自己亲信的八个大臣,其中四个是御前大臣,四个是军机大臣,来辅佐自己的独子,就是后来的同治皇帝(当时年号还不叫同治)。同治的生母是懿贵妃,后来上称号“慈禧太后”。在这样一个八大臣辅佐的权力结构里,没有慈禧太后的位置,也没有同治亲叔叔奕訢、奕譞的位置,八大臣大致由两类人组成:四位是军机大臣,三位是远支皇族的御前大臣。而咸丰皇帝自己的亲弟弟,包括六弟奕訢、七弟奕譞他不敢委以重任,因为这两个体跟他的血缘比较近,都是道光皇帝的儿子,可能对他的皇权甚至继承人的位置产生威胁。当时,咸丰的六弟恭亲王奕訢,在北京和英法已经谈判成功,签订了《北京条约》,收拾了人心,大家都觉得恭亲王功不可没,尽管圆明园被毁,但毕竟平息了这个事态。同时经过交涉,英法公使也觉得奕訢这个体好打交道。

热门:李文杰:“太上皇”的烦恼——醇亲王奕譞的心结

在承德的两宫皇太后对八大臣很不满,觉得在这个权力格局里没有自己的地位,同时八大臣在跟她们产生意见冲突时,使用了一点威胁到皇权的手段。在这种情况下,北京的恭亲王奕訢和在承德的两宫皇太后慈安、慈禧联合起来,密谋抓捕了八大臣,杀掉为首的三人,流放了剩下的五人,这个事情叫做辛酉政变,发生在1861年。从这以后,垂帘听政的体制就树立了起来,慈禧太后走到了舞台核心,开始主宰中国的命运。在这个事情中,奕譞一直配合他的六哥和太后,完成了政变。据说,有一点机密的通信,就是醇亲王的福晋,也就是慈禧太后的妹妹从中传播的。奕譞也亲自参与了抓捕八大臣骨干的行动。政变后,慈禧太后提拔参与政变最有功的恭亲王奕訢为铁帽子王,奕譞也被重用,称为御前大臣、领侍卫内大臣、管理神经营事务。同治十一年九月,同治皇帝亲政,为了酬劳他的叔叔,奕譞就从原来的郡王晋升为亲王。在同治年间,奕譞首要是他参与了辛酉政变,担任了几个重要职位。

热门:李文杰:“太上皇”的烦恼——醇亲王奕譞的心结

同治皇帝亲政不到两年就死了,这个死因今天有很多说法。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天,刚去世的同治皇帝停灵在养心殿的东暖阁,王公大臣被两宫皇太后召集到西暖阁议事,议什么事这么急?让谁来继承皇位。按照通常的规则,同治皇帝是载字辈,载字辈的话应该找下一辈溥字辈的人过继给同治皇帝。但是慈禧太后想继续控制朝政,如果找一个溥字辈的,她就成太皇太后了,下面还有皇太后,隔着一层关系,慈禧就不能够像以前那样自如地控制朝政。所以,慈禧直接指定、当场宣布同治的堂弟,4岁的载湉继承皇位。当时同治皇帝的一个老师叫翁同龢,他在自己的日记里面记下了这个场景,他说“醇郡王碰头痛哭,昏迷倒地,掖之不能起。”这里应该写成醇亲王,奕譞在两年前已经晋升为亲王。可见,奕譞听到消息后,表现得特别夸张,我们也可以体会他的心情。他是慈禧太后的小叔子、妹夫,他非常了解慈禧太后的性格和手段,但这个事件又是不可抗逆的。他的长子夭折,载湉是第二个儿子,好不容易长了几岁,就被抱进宫里。慈禧为了感谢醇亲王夫妇,就让他以亲王世袭罔替,俗称为“铁帽子王”,世世代代都能有一个后代来承袭亲王,当然,醇王一系才传了两代,清朝就没了。然后让他免朝会行礼,有大政事备顾问,就说你可以不走到前台,可是朝廷如果有大事需要跟你商量的时候,会派人去找你顾问。这是1875年的一个政治格局:慈禧太后垂帘听政,辅佐小皇帝的仍然是以恭亲王奕訢为首的军机班底,这和同治初年差不多。不同的是,皇帝的本生父奕譞因身份特殊,慢慢开始发挥作用。

热门:李文杰:“太上皇”的烦恼——醇亲王奕譞的心结

1884年,又出现了一个非常重大的政治事情,叫做“甲申易枢”。甲申就是1884年,枢就是清朝的军机处,“易枢”就是说把军机处整个给换掉了,这在清朝历史上应该是独一无二的。1884年也就是光绪十年,皇帝十四岁,还没有开始亲政,当时,中国和法国因为越南事务起了冲突,而负责政治和外交的军机领班恭亲王奕訢经常请病假,军机处不能很好地应对中法冲突。他们不知道该如何办,如果强硬的话,可能打不过;如果不强硬的话,可能会被清流攻击。奕譞是主张强硬对法,甚至要求把自己的神机营派到前线去和法国人打仗,但大家觉得这个事件不靠谱,不能答应这种荒谬的要求。这时,有人上了一个密奏,说军机处应对无方,弹劾全班军机。慈禧太后拿到奏折以后,压下来不发,密谋大事,利用奏折做一个文案。五天以后,慈禧把奏折发下来,说军机处就是应对无方,要把他们所有换掉,恭亲王奕訢和他的军机班底就所有退出了军机处。当时奕訢已经执政二十三年,在二十三年里,皇太后垂帘听政,但具体的行政事务所有是由军机处来解决的。军机处被换掉后,换上来的是谁?换上来的是礼亲王世铎、阎敬铭、孙毓汶这些人,慈禧太后让军机处有大事都跟醇亲王商量,实际上就让奕譞来走上前台来挑大梁,只不过是没有给他一个军机大臣或者是领班军机大臣的名分。在军机大臣孙毓汶的传记里面,说醇亲王以尊亲参机密,不常入职,书牍日送邸阅。有大臣每天拿着文牍到太平湖的醇亲王府去问他意见,这个叫“过府”。也证明醇亲王走上了历史的前台,在这样一个权力格局下面,醇亲王不敢抗拒太后的任何意志,太后让他做什么他就做什么。从血缘上讲,他是当今皇帝的父亲;从名义上讲他是皇帝的亲叔叔;从权力结构上来说,他的六哥已经下台了,加上他本人在权力面前未必那么淡泊,所以他就挑起了大梁。但这就有一个危险了,权力大就意味着责任大,就意味着每天直接面对太后的指示,随时会跟她发生冲突,除非你一直压抑自己的主张和性格。

热门:李文杰:“太上皇”的烦恼——醇亲王奕譞的心结

1894年的甲午战争,中国军队大败,海军打得很惨烈,陆军的话更是不堪一击了,这个事件影响了中国的国运,也影响了日本的国运,我们赔款两亿三成千上万两白银给日本。这个事件大家指责的焦点之一就是说慈禧太后把海军建设的钱拿出来,给自己去建颐和园了,颐和园用了很多钱,颐和园工程是谁主持的?就是奕譞。颐和园今天是一个很重要的旅游景点了,是皇家的园林,当时慈禧太后的意思就是这个地方要好好修,等还政以后用来养老。颐和园的前身叫清漪园,有山有水。在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的时候,也毁了当时在圆明园以西的清漪园。后来的方案是修复清漪园,给太后颐养天年。这个事件谁去做,慈禧太后把这个事件交给了奕譞。修园子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钱,大家知道大型工程都需要很多钱,可是清朝当时最大的困难就是没有钱。清朝的国家财政收入很少,大略当年只8000万两白银,一两白银的购买力不会超过今天1000块钱吧!所以8000万两相当于800亿以内的购买力,我们知道今年清华大学预算开支超过300亿,北大清华浙大三个学校的预算开支加起来,大略不低于当时整个清朝的国用,这些钱还要给天下官员们发放俸禄、给军队发放饷银,那还能剩多少?所以它哪来足够的钱大建海军,哪来的钱修园子?没钱如何办?奕譞就到处去求人,到处找人去报效银子,比如找李鸿章,将一点报效银两存到外国银行里面去生利息,拿利息修园子。

热门:李文杰:“太上皇”的烦恼——醇亲王奕譞的心结

另外,在中法战争以后,清朝吸取教训,把全国的海军统筹起来快速发展。当时的北洋和南洋分别由李鸿章、曾国荃来统帅,要统筹南北,只有奕譞才能做。奕譞接手了刚成立的总理海军衙门,并且他又接了颐和园、三海工程的项目,筹款的事件都从他手上过,这就说不清了。颐和园里面的湖叫昆明湖,当时奕譞在昆明湖办了一个水师学堂,用来操练水军。究竟哪个款子是修颐和园的,哪个款子是海军用的,就更说不清了,反正慈禧太后交给奕譞的差事,他都尽力去办了。奕譞晚年做的一点大事。1886年,北洋海军举行过一次隆重的阅兵仪式,太后不方便走上前台去主持,皇帝又没有亲政,所以就派奕譞巡阅海军,这是奕譞人生最高光的时刻。

热门:李文杰:“太上皇”的烦恼——醇亲王奕譞的心结

心结难解,家事亦国事

在光绪亲政之前,海军建设以及三海工程和颐和园建设都是奕譞来做的——太后交给他什么事件他不可能推辞。但就是因为如此,他们之间的关系很敏感,从血缘上讲,他是皇帝的亲生父亲,名义却上是皇帝的叔父。慈禧太后与此相反,她跟皇帝血缘上不是母子,名义上却是母子关系。慈禧太后就会怕,怕什么呢?如果早一天退休了,或者说早一天去世了,那么位置还有没有?醇亲王和皇帝,你们才是真父子,到时我不在了,皇帝会不会给你奕譞真名分;或者是到时候我退休了,我没有权力了,你会不会走上前台把我挤走?这是慈禧太后很正常的心理。如果奕譞在幕后,或者慈禧太后有更重要的对手去对付,比如恭亲王奕訢,那还好说,奕譞没有那么显眼,可现在奕譞已经走上了前台,他和太后之间没有缓冲,没有共同的敌人了,他们两人需要随时面对面。

热门:李文杰:“太上皇”的烦恼——醇亲王奕譞的心结

奕譞当然也知道太后会有这种心理,所以拼命地在太后面前表示:我和我们家对于皇位、权力没有任何的野心。慈禧觉得你对权力不可能完全没有野心,因为你在光绪十年甲申易枢的时候,已经走上了前台。如果当时醇亲王一直推脱不干,好好地写字养花,这样也许不会猜忌,但他没有这么做。从理性立场考虑,为了皇帝和醇王府考虑,奕譞应该拒绝出山,但为什么还是出来了?我认为,退一步讲,即便奕譞对慈禧太后密谋甲申易枢事先并不知情,但在当时,他还是有染指权力的欲望的。

热门:李文杰:“太上皇”的烦恼——醇亲王奕譞的心结

可是,既然没有推掉,矛盾就会随之而来,因为光绪皇帝长大了,要亲政了。

1886年,光绪帝快虚岁十七了,慈禧太后说,现在皇帝不小了,我年纪也大了,我准备要退休了。慈禧把奕譞叫到面前这么说了一下,奕譞听到这个话以后大惊失色,他马上想:太后是什么意思?太后如何能退休?是测试我吗?皇帝老师翁同龢把当时的情况记载下来,我们看1886年7月份的翁同龢的日记,他说

热门:李文杰:“太上皇”的烦恼——醇亲王奕譞的心结

“是日醇亲王有起,起下,传今日书房撤,余等方欲散,朱内侍来言:醇亲王请三师傅商酌事,遂偕燮臣至月华门。须臾醇邸来,云:顷召对,懿旨以皇帝典学有成,谕明年正月即行亲政。伊恳求再三,上亦跪求(由邸指示),未蒙俯允。(语多,未悉记)余曰:此事重大,王爷宜率御前大臣、毓庆诸臣请起面论。邸意以为不能回,且俟军机起下再商。一刻许,军机下,礼王等皆言力恳且缓降旨,而圣意难回,已承旨矣。(定十二日王公大臣会商,再请训政)余等遂退。”(《翁同龢日记》1886年7月11日)。

热门:李文杰:“太上皇”的烦恼——醇亲王奕譞的心结

醇亲王非常害怕,他想不能够任由太后退休,所以他们商量在几天以后,文武百官聚到一起来商量对策。醇亲王授意文武百官上了三个奏折,阻止皇太后还政给光绪皇帝。第一个奏折,让宗室和帝师,就是跟皇帝血缘关系最近的这一帮人,一起来上奏折说皇帝的学业还没完成,满文也没学好,解决奏折又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件,所以现在太后成千上万不要让皇帝来亲政,这是第一个奏折。第二个奏折让文武百官一起上奏,摆出乾隆皇帝当年的一个典故,因为乾隆皇帝他最后几年是把皇位让给了儿子嘉庆皇帝,自己当太上皇,虽然是太上皇,可是朝政还是由他来拿大主意。他们把这个典故拿出来,说乾隆帝既然给嘉庆帝掌舵,现在的情况比嘉庆初年多而杂多了,朝政当然要太后来掌舵,这是文武百官上的第二道。第三道奏折,醇亲王自己上的,因为他是皇帝的亲生父亲,他自己要表态,他说朝政永远照现在的模式解决。现在的模式是什么?就是全部的事情不管大小,先请懿旨。皇帝解决朝政的时候,奏折里面有什么事件,我们先请示一下太后,你说该如何办我们就如何办,我们不能让皇帝来独立亲政。

热门:李文杰:“太上皇”的烦恼——醇亲王奕譞的心结

这个设计严重违背了清朝祖制,因为从来没有这种皇帝都亲政还让太后来干政的现象。我们看到的是,醇亲王的姿态放得很低,他是为了打消慈禧太后对他的猜忌,对他亲儿子的猜忌,以保证王府的安全。

最后,慈禧太后说不行,皇帝还是要亲政的,等两年以后我还是把位置让给皇帝,不过你们说的也有道理,皇帝确实学也没学好,年纪还轻,所以这两年还是我来进行训政,等皇帝十九岁结婚以后,我再把政权让给他。当时就形成了这样一个妥协方案,1.凡遇召见、引见,皇太后升座训政,设纱屏为幛。2.内外臣工折奏应行批示者,均请朱笔批示,恭呈慈览发下。3.满汉各缺,遇有应请旨简放者,恭候懿旨简放。这是1887年形成的一个妥协的训政方案。

热门:李文杰:“太上皇”的烦恼——醇亲王奕譞的心结

太后答应了训政两年,转眼两年到了,要把政权让给皇帝吗?这次醇亲王提前跳出来了,他又设计了一个方案,这个方案就是跟前面一样的,全部事件都请懿旨。太后把这个方案交给了军机处,说你们军机处按照醇亲王的意见商量一下,看看该如何办,提出一个可行方案来。最后就形成了十几条意见,我把重要的给大家挑出来:

热门:李文杰:“太上皇”的烦恼——醇亲王奕譞的心结

1.大臣呈递请安折,仍应于皇太后、皇上前各递一份。

2.在京各衙门每日具奏折件,拟请查照醇亲王条奏,皇上批阅传旨后,发交臣等另缮清单,恭呈皇太后慈览。

3.每日外省折报朱批发下后,查照醇亲王条奏,由臣等摘录事由及所奉批旨,另缮清单,恭呈皇太后慈览。

4.简放各缺……拟请查照醇亲王条奏,由臣等请旨裁定后,皇上奏明皇太后,次日再降谕旨。

那么,这样的制度它会有一个什么效果?就是皇帝会时时刻刻地想着太后会看到这个东西,太后的意见是什么?我批示的东西不要让太后不高兴,不要让太后为难。所以,虽然说光绪皇帝亲政了,开始拿起了朱笔来批示奏折,可是他时时刻刻要想着太后的意见。因为他担心皇太后如果不高兴的话,可能会跟他发生冲突,甚至可能会有更严重的后果。同时人事权等非常核心的权力,都被太后牢牢控制,相当于皇帝亲政可以批示奏折,可以解决朝政,可是你要到我这来备案。备案的过程中实际上就是一个暗中参与过程,这是1889年的一个归政方案。

热门:李文杰:“太上皇”的烦恼——醇亲王奕譞的心结

皇帝正式亲政后,慈禧太后就搬到颐和园居住,偶尔回到宫里,全部的政治设计都是根据七王爷奕譞的意志来的。我们知道按照清朝的祖制,皇帝必需要亲裁大政,皇帝成年了、结婚了,你必需把权力给他,就像同治皇帝亲政的时候一样,她母亲把权力都给他了,当时没有政治设计说一定要事后备案或者是要事后请示,要事先请示人事任命的这种东西。所以,如果没有奕譞的设计,光绪就会按照先例来办,他可以把权力都收回到自己的手中,可就是因为有光绪皇帝亲生父亲的设计,才使得朝政有了这样一个框架,就是要事后备案,重大的人事任命事先请示。朝政的格局就有点扭曲,光绪皇帝并没有像此前的清朝皇帝那样亲裁大政或者是大权独揽。

热门:李文杰:“太上皇”的烦恼——醇亲王奕譞的心结

之所以有这种心态,是奕譞要消除太后对他的猜忌,对他们亲生父子的猜忌,和对他们整个王府的猜忌,因为这关系到他们整个王府的荣辱和安危,当时的政治斗争是没有人情可言的,铁帽子王也是不可保的。这是有前车之鉴的,当年的两个铁帽子王,郑亲王端华、怡亲王载垣在辛酉政变中被直接赐死,世袭罔替的王爵差点被拿掉;恭亲王奕訢的在甲申易枢时被说撤就撤,他奕譞何德何能觉得自己能保一世平安?所以他必需要担心,自己家的富贵、自己家的铁帽子能不能延续下去,这一切都系于太后的喜怒中,如果一时解决不当的话,就什么都没有了。所以他要不停地来讨好太后,以一种谦卑的态度来伺候太后。也出现了这样一个制度设计。当然还有一个历史的典故也就是明朝的“大礼议”是值得借鉴的。

热门:李文杰:“太上皇”的烦恼——醇亲王奕譞的心结

明朝的中期,明武宗年纪轻轻去世,他没有儿子。当时朝廷的大臣就让他的堂弟就是后来的嘉靖帝来继承皇位。当时嘉靖的父亲已经去世,他的母亲还活着,他想用皇太后礼仪将母亲从湖广迎进宫中奉养,将死去的父亲封为皇帝。但朝廷大臣认为,你既然继承大统,等于过继给了孝宗,亲生父亲就成了叔父,但是嘉靖帝想把生父追封为皇帝,在名分上就乱了,所以当时大臣就跟皇帝发生了严重的冲突,嘉靖最后用非常残忍的手段——廷杖,打死了十几个反对的大臣,平息了大礼议之争,如愿追封他的亲生父亲为皇帝,母亲尊为皇太后。嘉靖帝的方法,也得到了后人的理解,认为他出于人之至情。大礼议之争对于光绪朝有很大的影响,当时的大臣在写日记和书信的时候,都用嘉靖的父亲兴献王来指代醇亲王奕譞,就是说将来光绪帝还是有追封本生父为皇帝的可能性的,这样慈禧太后可能就没地方摆了。因为有了这些前车之鉴,奕譞就经常压抑自己,放低身段设计出这样一个政治制度,但这个制度的后果是严重的。

热门:李文杰:“太上皇”的烦恼——醇亲王奕譞的心结

1891年1月1号,奕譞去世,谥号贤,第二年即1892年,以亲王之礼厚葬在北京西山的陵墓里面。但是我们知道太后虽还是非常嫉妒他们父子之间关系,猜忌他们家,以至于在1897年的时候发生了陵园砍树事情。

我们可以试着推测一下慈禧太后天天想什么?她认为你们整个醇亲王府的荣誉,你们的铁帽子王,包括载湉能当皇帝,都是我安排的,你们应该感谢我。可皇帝是什么心态?皇帝想我的父亲已经那么谦卑了,我做任何事件也都先考虑你的要求,考虑你的心态,我已经很压抑自己了。这样双方都很不满,都觉得自己对得起对方,对方对不起自己。双方不满的结果就是1898年的戊戌政变。太后觉得你现在要搞变法,我不管你,但是你找一帮人来,甚至要威胁我的生命。要知道你们醇王府的一切,包括你的位子都是我给的,你居然想害我。光绪皇帝觉得我全部的事件都听你、都想着你的态度,我父亲的坟你也动了,我有什么错?政变之后,在对立的心理之下,慈禧甚至想把光绪皇帝废掉,另外用一个皇帝取代光绪,她打算把道光帝第五子奕誴的孙子溥儁过继给同治,然后继承皇位。当时的外国公使觉得光绪皇帝是一个比较开明的皇帝,他们不同意太后的想法;地方上重要的大臣也都表示,光绪不能废,因为这个是关系到国本的事件。所以太后的密谋就没有得逞,只能够立溥儁为大阿哥,不能够马上让他当皇帝。溥儁的父亲载漪和他身边的人非常地痛恨外国公使和反对废光绪帝官员。1899年,在华北兴起了义和团,义和团在山东遭到镇压,前往直隶和京师快速发展,被载漪等人利用,最后成为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的借口。

热门:李文杰:“太上皇”的烦恼——醇亲王奕譞的心结

从这些政治事情我们可以看到,皇家多而杂的权力关系和当时的政治制度有紧密相关,政治制度是醇亲王奕譞为了保王府平安,为了迎合慈禧太后而设计的,他们的家事影响了中国的近代命运的走向。到了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以后,光绪和慈禧太后就跑到西安去了。后面的事件我们就都知道了,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八国联军退走了,太后和皇帝还朝继续进行改革,到了1908年11月,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先后非常巧合的相隔一天去世了。这个死因不是很确定,今天大家通常都认为皇帝可能是被毒死了,说太后觉得自己要死了,她死了以后皇帝掌权,万一皇帝反攻倒算如何办?或者也有说被袁世凯下毒手的。但对这个事件,谨慎的历史学家认为是一个巧合,非历史学界的都倾向认为是一个阴谋。

热门:李文杰:“太上皇”的烦恼——醇亲王奕譞的心结

在慈禧太后去世之前,她指定光绪亲弟弟、小醇亲王载沣的儿子溥仪,过继给光绪和同治,这就是宣统皇帝。溥仪有两个名义上的父亲和一个血缘上的父亲,这个血缘上的父亲载沣,当了清朝最后三年的监国摄政王。1912年2月12日,溥仪名义上的母亲隆裕太后正式下诏退位,授权给袁世凯组织共和政府。载沣在此之前已经卸下重担,退居王府。

热门:李文杰:“太上皇”的烦恼——醇亲王奕譞的心结

这就是整个晚清的一个走向,和醇亲王府的荣辱,和两代醇亲王奕譞以及载沣,还有出自醇王府的两代皇帝有非常紧密关系。

《日暮干清门:近代世运与人物》,李文杰著,上海人民出版社年6月出版

(本文来自澎湃信息,越来越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信息”app)

来源:国土报中文版

标题:热门:李文杰:“太上皇”的烦恼——醇亲王奕譞的心结

地址:http://www.g3gw.com/new/273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