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164字,读完约3分钟
> 隆冬时节,在贵州省金源县威宁窑光伏电站,漂浮的雪花落在布满群山的太阳能电池板上,也落在电池板之间的蔬菜上。
这是贵州第一座“农光互补”光伏电站,于2016年1月6日开工建设,同年6月30日投产。电站装机容量7万千瓦,总投资6.35亿元,项目运行期25年。电站最大的特点是采用“农轻互补”的模式。当使用太阳能电池板发电时,植物也可以种植在电池板和电池板下的土地之间。
“这是一块低产的旱地。过去,种植马铃薯的收入高达每亩2000元。现在,种植万寿菊和蔬菜有很好的效益,每亩大约4500元。”威宁自治县磨塘镇岔河村党委书记蔡永斌说:“村民们也可以在光伏电站工作,并真正获得真正的利益。”
光伏板下的金菊长势良好。
姚站光伏电站是由中央企业中国电力投资贵州金源集团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项目,项目采用“农业种植光伏发电”模式,租赁当地高海拔低产旱地和荒地,布置高支撑大间距光伏阵列。电站发电的同时,高支撑下的土地仍可种植经济价值较高的作物,由发电项目带动,使农民实现稳定收入。
“赢得一杆以上的确是个好项目。”该村党支部书记蔡永斌表示,该项目租赁的土地20年来向土地所有者支付了2000多万元的租金,确保了土地所有者通过土地流转获得稳定的收入。电站投产后,1500多亩光伏电站,占地2000多亩,仍由村民种植,主要是万寿菊和蔬菜。种植蔬菜还可以防止杂草生长和阻挡光伏板,从而节省发电站除草的成本。光伏电池板的遮阳避免了太阳对土地的长期照射,有利于土地的保湿。此外,光伏板在下雨时对雨水有缓冲作用,光伏电站保持开挖沟渠和涵洞的通畅排水,也有利于水土保持。
“季节性种植万寿菊或蔬菜,辅以农业和照明,将显著增加土地的价值回报。”蔡永斌说,电站投产后,每天都有几十个贫困村民在基地工作,他们的收入明显增加。2016年,岔河村的贫困家庭成功脱帽,2017年,22户家庭脱贫,2018年前三个季度,17户家庭脱贫。
女工程师学会
姚电站光伏电站建在海拔2400米的山坡上。最初,这片土地贫瘠,干旱缺水。以前,人们种植抗旱的马铃薯、荞麦或玉米,产值很低。在电站建设期间,金源集团投资300万元,同时建设雨水收集和灌溉供水系统。建成后,该系统移交给当地,解决了种植经济作物的灌溉问题,大大改善了山区的种植条件。
该项目的落地也增强了威宁自治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根据规划,运营期设计发电量为21.04亿千瓦时,年均发电量为8416万千瓦时,年缴纳税费约1840万元。25年的运营期将为威宁带来约4.6亿元的财政税收收入。
据悉,目前,贵州金源已先后在威宁建成中梁子、向碧岭、小关山等“农轻互补”发电项目,光伏总装机容量超过30万千瓦。两年多的实践证明,“农光互补”发电项目实现了村民、政府和企业的双赢。它具有示范意义,得到了当地政府的高度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