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9090字,读完约23分钟
如果你不止一次看到维基百科的筹款广告,你会意识到亚历山大图书馆在数字时代是多么的脆弱和不可摧毁。
“让所有的人类知识流经河流,汇聚于海中”——这个梦想像一颗晨星一样照耀着维基百科13年的历史,使其成为互联网时代大规模知识协作的“奇迹”。然而,现有知识已经逐渐“回到仓库”,而增量知识由于其碎片化而无法被提取。随着时间线上短暂性的不断更新,维基百科离其建立之初的雄心越来越远。
维基百科,曾经是“大英百科全书”的革命角色,现在正成为“革命”的对象。当信息咆哮的速度远远超过人们处理和归档的速度时,“收集所有人类知识”将成为图书馆时代的田园诗,或注定的梦想。
维基百科的危机
“维基百科的衰落”、“维基百科”,前进的道路是什么?”“维基百科过时了?".....自2012年以来,维基百科的坏声音就像杂草一样在互联网上蔓延。从麻省理工学院的技术评论、《经济学人》到中国的《南方周末》和《壳牌网》,维基百科的死亡场景在显微镜下一个接一个地被讨论。至于维基百科遇到的危机,可以总结如下:
编辑人数正在减少:去年英文版编辑人数下降了三分之一。
移动端什么都没有:只有1%的内容是在移动端编辑的。
官僚主义越来越严重:在维基百科中,“被管理者欺负的故事”和“反抗管理者的故事”很受欢迎。
激励机制没有吸引力:facebook、twitter、snapchat……无止境的移动应用正在夺走人们的时间和注意力。
理想主义的光环总是很容易遮住人们的眼睛。在进入互联网编年史之前,维基百科是否应该被媒体的“祛魅”剥离?
事实上,维基百科的危机并非源于近年,而是与生俱来的。不用说,维基百科在其诞生之初是革命性的,但它的保守性已经成为其发展的一个限制。
“维基百科在2001年完全是最新的,但从那以后就过时了。”也许只有权威人士才能看清楚,维基百科委员会的苏·加德纳的话值得深思。
回顾维基百科时代,这仍然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情。当维基百科在2001年诞生时,欢呼的人群只注意到青春荷尔蒙的叛逆气息。人人都可以编辑的百科全书将打倒一群坐在人类知识顶端的老人(如《大英百科全书》的编辑委员会),并启动“无组织”的组织力量,使潺潺的知识流可以通过数千条相互连接的光缆汇集在一个地方,任何人都可以随时随地免费“拿一勺饮料”。
2001年,互联网还是一片荒凉的知识荒原。在人类历史上,90%以上的知识都是从互联网上获得的,被禁锢在封面和封底之间,散布在地球上。当时,刚刚成立两年的谷歌没有时间发布其雄心勃勃的“谷歌图书项目”;亚马逊还没有从挥之不去的对“高台跳水”的恐惧中放慢脚步,为了证明自己的利润而冲刺,他没有时间去关心;古腾堡计划已经缓慢推进了30年,但还没有积累10,000本电子书。移动互联网已经超出了人们的视野。
此时,不难理解维基百科的“喊一声,收集回应”。互联网早期的网民都被“先驱者”的激情所包裹。令人兴奋的是,他们能够为互联网的知识建设做出贡献,并把自己的名字留在这个“亚历山大图书馆”。维基百科志愿者愿意成为“知识搬运工”、人肉扫描仪、志愿网络编辑,当然还有“知识仲裁者”——去除虚假信息,保留真实信息过滤器。
然而,这群志愿者从互联网的每一个角落发起冲锋,尽管他们成功地将专家和学者赶出了神坛,他们也在做着类似的事情。
事实上,创立者威尔士远没有媒体报道的那么大,他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撕掉外界给他穿的“衬衫”。他从未承认维基百科是“自下而上”的无政府主义者。他延续了“条目”的信息组织方式,并将“中立”作为维基百科的生命线,追求文字必须有证据——正是这些从旧时代继承下来的传统观念塑造了维基百科的形式。
而这些想法显然与“人人都能编辑”的理想不相容。
民主的困境
如果你想知道这个网站在本世纪初是什么样子,只要看看维基百科。它就像一个时间胶囊,“在变化的河流旁边,它像他的悲伤一样僵硬”,自从它诞生以来几乎没有改变它的外观。正如鲁迅所说,“在中国搬动一张桌子会导致流血”,100万维基百科的编辑都认为自己是维基百科的“主人”。网站的每一个变化都需要讨论和争论很长时间,甚至威尔士自己也没有权利做出决定。
自2007年以来,为了应对维基百科的内外部困境,维基百科委员会做出了各种改进努力,如推出可视化编辑器、模仿facebook引入“喜欢”按钮等。,但很难前进。
在quora的维基百科标签下有一个热门问题:为什么维基百科糟糕的用户界面没有得到任何改善?
维基百科设计师布兰登·哈里斯的答案是:
我们一直在努力工作,但收效甚微。主要原因之一是我们不是一家私人公司。Facebook可以在用户反对的情况下“运营”网站,但我们不能。(其他原因包括:工资不能吸引顶尖程序员,志愿者只能尽可能多地被雇佣;370种语言,覆盖全球的网络架构,“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2010年中文维基百科的主页被修改后,一些网民开始讨论“设计中的民主和独裁”。
“每个人都可以编辑”的不可能
开放、人人平等、权力下放——这些被写入维基百科经济学和众包并被视为维基百科“成功准则”的理念,在建立几年后开始褪色,不得不屈服和牺牲以确保项目的“客观中立”。
任何开放系统都很难避免混乱、错误和破坏分子的入侵,但以大英百科全书为例的维基百科无法容忍这些,因此有必要在第一时间清理杂草。有无数双挑剔的眼睛盯着这个用放大镜闯入知识世界的“野蛮人”,每一个错误都将成为坏歌手手中的武器。
对伪造的、恶意的、诽谤性的、走私的商品和其他信息的杀戮造就了维基百科的权力阶层——管理者群体。围绕评价标准的争论,管理层不断分裂和分化,导致出现了“删除维基协会”和针锋相对的“包容维基协会”,以及“不主张对项目的价值作出一般性判断,同意删除一些特别糟糕的项目,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属于删除维基协会”
各种派别会在一些看似无关紧要的地方无休止地争论,这就是维基百科著名的“编辑战争”得名的原因。2006年底,《猫》杂志的编辑们就是否该称呼猫为主人、看护者还是人类伴侣进行了争论。三个星期后,他们进行了足够长的讨论来写一本书。
权力阶层不仅意味着围绕编辑的斗争,还意味着普通维基的不平等和对新人的排斥。为了打击恶意编辑,管理层推出了一系列编辑工具和复杂的标准,还启动了一个“机器人”,可以一键“删除”可疑项目。初出茅庐的新手不可避免地要面对冷水,那些努力编辑的项目突然消失得无影无踪,但他们通常没有办法保护自己。
有些人建议维基百科应该更新它的座右铭:它不再是任何人都可以编辑的百科全书,而是一个任何人都可以理解标准和规范、擅长社交、可以绕过冰冷的半自动化和拒绝城墙但仍然愿意自愿贡献时间和精力的百科全书。2007年,英语维基百科的活跃编辑人数达到了超过51000人的峰值,然后由于缺乏新人,这个数字一直在下降。到去年夏天,只剩下31000人。
当然,维基百科的管理员并不想和新人过不去。他们只是一个纠察队,不能一个接一个地筛选成千上万的参赛作品,只能“宁死也不放手”。5000字的编辑标准、不同层次的障碍提交程序,以及对许多潜在维基人来说已经成为“路障”的维基文本编辑器,都只是为了增加“麻烦制造者”的成本。
“每个人都可以编辑”——维基百科的基石已经摇摇欲坠。
“中立主义”是不讨好的
“中立主义”正成为限制维基百科自由发展的牢笼。
如果说《大英百科全书》的“客观中立”取决于业内专家的共识,那么对于维基百科来说,“当一个条目的内容趋于稳定,各方意见尘埃落定时,我们可以说它已经达到了中立状态。”(威尔士语)
“我们同意公平地表达每一个重要的观点,不主张哪一点是正确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这就是使一个项目“不偏不倚”或“中立”的秘诀。”维基百科的“中立观点”项目给出了如何实现“中立”的官方声明。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许多人的理想是“搁置争议,和平相处,共同面对”。
“完全基于内容本身所表达的观点,将单词或内容‘隔离’到不同位置或子章节的做法可能导致非百科全书式的条目结构...一个更为中性的方法应该是将争议写入叙事内容,而不是将其细化为单独的章节,忽略彼此的存在。”
不同的观点被“统一”在一个文本中,这就是为什么维基百科被称为“百科全书”而不是“观点pk站”。这也是硝烟弥漫的“编辑战”的导火线——各方都想尽可能把自己的“私人物品”写进文本。
虽然威尔士希望各方的意见能够通过理性的沟通和协商达成共识,最终根据其在“可靠来源”中的受欢迎程度确定各自在项目中的比例,但往往事与愿违,所有受欢迎的项目都布满了烟雾和弹孔。
香港、鲁和台湾的年轻人共同参与的中文维基百科,可以说是一场极端的“编辑战争”的缩影。“两岸历史和现实的复杂性使得争论频繁而琐碎,甚至一个盒子都可能成为战场。中国的维基需要编纂一份中国朝代的年表,但是1949年后,台湾的维基要求台湾和大陆并列,而且表格的大小应该是一样的。大陆维基反对按照海峡两岸的实际面积来划分。解放战争、“第二次国共内战”、“平型关战役”等项目成了拔河的中心。这场战争从一个条目变成了一场“清除管理员”的治理危机,这场危机如此激烈,以至于威尔士曾经想过关闭中文维基百科。
“如果社论之战的双方长期不能形成共识,造成‘打烊就停,解决了就打’的尴尬局面,我该怎么办?”这不仅仅是中国维基面临的问题。
在《大英百科全书》时代,学术界就如何撰写某一条目达成共识并不困难。因为知识高度集中在一小群专家学者的手中,只要他们坐下来,喝茶,谈论天空,互相让道,事情就由委员会决定。什么,不满意?让我们等待下一次修订。在网络时代,“茶杯里的风暴”变成了“人民战争”。每个人都能找到1000个论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随着新信息的不断出现,“偏见保卫战”将永远不会结束。“过滤泡沫”将把人们困在孤立的“泡沫”中,这样偏见就可以为疯狂的成长获得更多的营养,这样人们就只能看到味道相同的信息,只需要和气味相同的人在一起。
随着传统媒体的衰落,“中立主义”已经结束,这是稳定的,不受各方欢迎。维基百科“中立主义”理想的吸引力能持续多久?
关于维基百科最著名的比喻是数字时代的“亚历山大图书馆”,这是一个巨大而无尽的图书馆。所有维基百科的设计都围绕着这个最终目标。在这里,每个人都只是一个搬运工和瓦工,人们的名字隐藏在这个项目闪亮的灯光下。虽然维基百科的人数已经达到数千万,但它是一个像“蚁群”一样的匿名社区,社交网络不能从这里扩展——因为它不是以人为本,而是以项目为中心。
这使得维基百科无法顺利转型为像facebook这样的高粘性社交网站。当互联网“创业期”的理想主义不再具有感召力,当“没有很多低挂水果”的编辑门槛越来越高时,如何鼓励更多的用户参与?
克里斯基曾在《每个人的时代》中称赞维基百科在陌生人之间的合作,但现在他不得不承认时代已经变了。如今,人们更加关注和维护以自我为中心的信息流,并从表扬和互动中获得持续的瞬时鼓励。
后维基时代的知识前景
让我们来看看后维基时代的知识图景。
1、周围的人。维基百科延续了传统的知识生产方式,从人们的生活中提取知识,并将其分类到“文件夹”中供人们访问。在社交网络和移动互联网时代,知识随时随地都在人们身边产生,离不开生产者。“谁说的”有时比“说什么”更重要。
2.碎片而不是结构。知识结构是古腾堡时代的产物。当书籍,一种组织知识的方式,和纸张一起进入旧文件堆时,维基百科将所有相关内容都包含在“条目”中的做法已经过时了。(你看不到维基百科的条目越来越长,许多条目已经成长为一本书。零散的信息并不意味着它毫无价值。它只是等待着被聚合、分类、分析和以大数据的方式使用,它将被浓缩和提炼成头脑中有用的“知识”,具有独立的思考能力。如果结构化知识在过去是由几个人为每个人准备的“知识食谱”,那么现在每个人都可以用“碎片化”的原材料做自己的“知识大餐”。
3.各种形式,不仅仅是文字和图表。维基百科的公益性决定了它注定无法将音频、视频和信息可视化等多媒体内容插入条目。没有这一点,它怎么能自信地宣称自己“收集了所有人类知识”?
4.不再追求标准答案。就像蜂蜜和砒霜一样,知识不再是打开所有锁的“万能钥匙”。总结条目中问题的“标准答案”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例如,怎么可能写一个“标准答案”来满足所有人对左右两派的“关注”,比如自由主义和福利社会?难怪维基百科的自然科学项目的质量明显高于政治、经济和其他社会科学项目。
当然,我们并不否认维基百科的价值,正如大多数人会承认的那样——它仍然是我们所能拥有的最好的百科全书。只是“百科全书”这种沉重的形式不能在互联网大潮中继续逆流,而是慢慢下沉、下沉、停止前进。
在互联网诞生的二十多年里,无数的网址变成了永久的“死链”,无法挽救的废墟沉入了比特海的最深处。维基百科上的许多早期链接指向这些“知识黑洞”。得益于维基百科从2001年至今对互联网信息档案的保存,互联网知识库的增长路线图(尽管形式保持了几千年不变,但每个条目的每个编辑记录都被保存了下来。(
我们不能确定维基百科是否能一直存在,但至少直到今天,维基百科已经成为互联网时代的“商品”,互联网底层的“基础设施”,把“公认的”知识变成像计算器上的“=”键一样容易获取的东西。
然而,维基百科未完成的事业正等待后来者接过旗帜继续前进。
如何收集分散在每个“围墙花园”中的知识片段,然后随时随地围绕人们的需求收集起来供人们使用?如何避免信息随着时间线的更新而不断被掩盖、埋藏和消失的命运?如何激励人们分享他们的个人知识?如何让“知识众包”在社会时代跨越龙门,更高效、更有吸引力地进化?
算法编织的知识地图
一个接一个诞生于世纪之交。谷歌和维基百科曾经是一对互相促进的好“同性恋朋友”。谷歌使用pagerank算法使互联网上的海量信息“排队”,供人们随时随地发送和使用;另一方面,维基通过“蚁族英雄”将互联网的链接机制发挥到极致,编织了人类历史上最大的纵横交错的知识网络。维基百科的条目经常出现在谷歌搜索结果的首页,谷歌也是维基百科的赞助商之一。
然而,随着“信息烟雾”越来越多地覆盖天空,向用户投掷大量密集链接的做法已不能满足搜索者,他们需要一个现成的答案。siri和facebook等竞争对手的出现加深了谷歌的危机感。谷歌知识图于2012年5月正式发布。它将通过使用“语义网”显示用户搜索关键词周围的“知识谱”,这样用户可以一步获得所有他们想知道的相关知识。知识图被认为是下一代搜索引擎的核心——它提供答案,而不仅仅是链接。维基百科只是谷歌知识图表的数据源之一。与维基百科在单个网站上编织的知识网络相比,知识图是一幅覆盖整个互联网的更加壮丽的知识全景图。
在维基百科之上,谷歌正在做一些超越维基百科的事情。维基百科是每个人的百科全书,而谷歌知识图将在每个人面前展示一个独特的知识地图。
然而,“围墙花园”正在互联网上诞生,而facebook是最大的一个。此外,facebook正试图颠覆pagerank的游戏规则,在互联网的每个角落都放上“喜欢”和“发送”按钮,从而动摇谷歌帝国的基础。
正如我们前面提到的,在后维基时代,知识是在人们周围产生的。facebook的“喜欢”和“发送”按钮是人们对网页、人物、地点和事物的投票(当然,朋友的投票会有更高的权重),这直接决定了知识的重要性及其与用户的关系。与pagerank根据链接数量对网页进行排序的“冷”方法相比,
扎克伯格将2013年初推出的graph search称为“第一个巨大的产品”。虽然他声称该产品并没有将谷歌称为一把剑,但眼光敏锐的人一眼就知道,图形搜索永远不会只愿意在facebook上进行社交搜索,而是会用社交关系链重建互联网的知识地图,为信息增加“人”的维度。Facebook可以在自己拥有10亿用户的“领地”上做出自己的决定,但开放平台的覆盖范围显然远非谷歌爬虫所能及。扎克伯格知道“长征只迈出了第一步。”他在5月6日接受《连线》采访时表示,“图形搜索还处于起步阶段,甚至还没有推出手机版,大多数用户将通过手机终端使用我们的产品。”
“在facebook上发布的帖子中,有5%到10%的人会问朋友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我下一步该去哪里’或者‘谁应该成为我乐队的鼓手’等等。”在传统的搜索引擎中,你不会问这样的问题,但是我们系统中的知识可能会给你带来指引。如果我们能做到这一点,我们就能改变人们对社交网络的看法,也就是说,社交网络不仅与交流有关,还能带来知识和回答问题。”在扎克伯格看来,facebook显然不仅是自画像照片、八卦,也是社交网络一代的知识来源。
移动互联网和传统互联网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在那里,网页在旁边,应用程序正在运行;在那里,像图片、视频、位置和健康状况这样的个性化信息无时无刻不在被创造出来,分散在成千上万个封闭的应用程序中,这使得像谷歌这样的搜索引擎很难得到它们。Facebook的发送和类似按钮可以很容易地访问应用程序,从而共享其中的大量数据。(至于google+,facebook的派对已经开始了。谁想搬家?(
谷歌和脸谱网显然都不关心“人类知识去了哪里”,而是如何推出更准确、更直接的广告。就像有些人哀叹“我们这一代最聪明的人正在思考如何让人们大量点击广告”,他们和维基百科的志愿者似乎有所不同,但谷歌和脸书却在不知不觉中继续维基百科的无竞争力事业,并走得更远。
后维基时代的知识协作
然而,在短时间内,谷歌和facebook算法所依赖的语义网无法像维基百科志愿者那样在不同信息之间建立准确的联系。也就是说,人类复杂的思维能力机器在分类、归纳、联系等方面只学了一点点。支离破碎的知识像雪崩一样被轰击,但我们没有任何武器来驯服它们。我们只能不断提高大脑“信息处理器”的运行速度。就连菜头这样的“高级网虫”也感到“疲惫不堪”而逃。
自博客时代以来,各种社交网络都采用了“时间线”倒序和实时更新的信息组织模式,这使得信息像过眼云烟一样不断前进,除了满足即时的消费需求外,很难下沉。原因是“时间线”不需要人工干预和复杂的算法。
显然,在后维基百科时代,我们仍然需要人工知识协作,但永远不会有像维基百科这样聚集数百万志愿者的巨大平台。
像quora这样的问答网站正在寻找谷歌找不到结果、维基百科也找不到的问题的答案。它就像一个知识市场,各行各业的人在这里交流经验、知识和观点。一个问题是知识的集合,答案是根据投票的数量而不是时间给出的。在温暖的灯光下,有励志故事、公司内幕、行业观察和个人科普...这里没有标准答案,但有些是围绕某个问题的智力风暴,展示了事物的多个方面,而不是“标准照片”。
除了问题,quora还试图通过“领域”、“主题”和标签来组织分散在各种问题中的知识。同时,因回答问题而成为某一领域专家的用户也将成为知识的“节点”和行业百科全书的“活节点”。有人曾抱怨维基百科“最热情、最耗精力和时间的用户贡献/维护的条目最多,而不是最专业的知识。”相比之下,问答网站上的专家要真诚得多,不仅仅是精力充沛的“搬运工”。例如,关于量子力学的问题将由大学物理教授回答,而关于谷歌的问题将由内部员工“透露”。维基百科不能提供这些非标准化的知识。
与维基百科相比,问答网站具有更强的社会属性,每一个严肃的回答都会获得“认可”,这将提高受访者的声誉,从而产生比“理想主义”更有效的激励。用户之间的互动不仅有助于持续深入地讨论问题,还能让更多志同道合的人留下来。
埃文·威廉姆斯(Evan williams)曾创建过博客和推特,他希望通过媒体打破“时间轴”主宰世界的局面。它更像是《赫芬顿邮报》和《博主》的进化版,用以主题为中心的内容组织来聚合内容,用众包形式的用户投票来进一步选择内容,用精美的网站模板来加强页面结构。
媒体就像一个“回归”,是对这个社会为王、碎片满天飞的时代的反动反叛。甚至不鼓励读者在这里发表评论。读者有话要说,可以给作者的文章添加评论--媒体的合作就体现在这里。《乔布斯传》的作者艾萨克森·艾萨克森在20世纪60年代写了一本关于计算机文化的书,他希望通过大家的努力使这本书更加丰富和准确。
然而,最近低调推出的作家社区“十五个字”,是媒体的“像素级”模仿品,有着更远大的愿景。
壳牌公司创始人纪·.在《系统知识的众包十五个字》一文中写道:“几年前,我想做一个产品,用众包来完成知识地图的系统整理。由于各种原因被困。维基百科当然可以做类似的工作,但维基百科淡化个人品牌和风格,注重整体的严谨性,但可读性不强。我更希望看到的是,一群人,甚至是一群没有协作经验的人,能够在优秀的产品机制的组织下快速完成一定量的内容,这不仅可以让读者对这一领域的知识有一个完整的了解(系统整理),还具有一定的可读性,相当于一起出版一本书。”
然而,从复制媒体与代码完整的角度来看,纪可能只是说说而已,无意当真。
知识协作的价值是什么?也许这些后来的实践者会逐渐揭示答案。(这篇文章是第一个钛媒体)
(关注更多钛媒作者的意见,参与钛媒微信互动(微信搜索“钛媒”或“泰美提”)
三链:吃昆虫、吃厕所和油炸??3.模纸锻造,模具模具模具模具模具模具模具模具模具模具模具??. 95镣铐和镣铐??0.07%锝58.....
当前流行度:0
[娇娇]http://itougu.jrj/view/189514.j.....
当前流行度:0
1.1 .涓涓细流??邦邦、邦邦、邦邦、交邦和廖廖??要坚强,要坚强。.....
当前流行度:0
你知道,你知道,你知道,你知道,你知道,你知道,你知道,你知道,你知道,你知道,你知道,你知道,你知道,你知道........
当前流行度:0
缇落入三条锁链??3镝??6铥??0(乌桕脂含有3条链吗??4镝??4铥??0)死,死,死,死又死,4.72??......
当前流行度:0
那墙,墙,墙和墙呢??钳子里有丰富的镰刀、叉子、叉子、nan和链条,这些都是銮棒的来源.....
当前流行度:1
你想挑起镝,破坏哮喘吗??缇,汤,汤,3汤和柊镶嵌??链条??4."敌鲁,缇,汤,汤,汤."??.....
当前流行度:0
咸丰、大树、细垴、十二寸、相互涓涓??环秀细链,涓涓细流,砸铙钹,甩铙钹,砸铙钹,砸铙钹,砸响,砸得咝咝作响??葛格·岳格·柊.....
当前流行度: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