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127字,读完约3分钟
> “在LIGO多次探测到引力波之后,中国的天眼;最大的希望是探测由质量更大的天体或星系合并产生的引力波。”中国科学院新疆天文台台长王娜说,引力波有不同的频率,需要用不同的技术来探测。在低频引力波的探测中,科学家需要选择一定数量的脉冲星组成时序阵列,时序阵列的精度主要取决于射电望远镜的灵敏度。几天前,被称为“中国之眼”的500米球面射电望远镜项目在国家验收后正式投入运行。其灵敏度已达到世界第二大射电望远镜的2.5倍以上,主要性能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国家天文台研究员、中国之眼总工程师姜鹏表示,由于中国之眼的超高灵敏度,国家天文台将脉冲星的计时精度提高到了世界原始水平的50倍左右,这使得中国科学家有可能率先探测到极低频的纳赫兹引力波。姜鹏说,射电天文学在不到100年的时间里,在脉冲星、星际分子、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和类星体方面取得了重大发现。然而,自从德国人在1972年将射电望远镜的直径提高到100米以来,近半个世纪已经过去了,在望远镜的直径上很难取得重大突破。"科学研究仪器必须首先取得重大突破."前国家天文台台长、“中国之眼”项目经理严军表示,全球科技正处于转型时期。人类和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共同挑战迫切需要资源创新,需要基础研究的指导和支持。正是从加强基础研究的角度出发,国家增加了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如“中国之眼”。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射电天文学研究部首席科学家李殊认为,天文学在基础研究方面与其他基础研究非常相似。天文学家的工作和任务是不断探索宇宙,试图发现未知的事物,并将人类认知带入一个新的领域。以科学仪器为先导的基础研究的核心价值是拓展人类知识的前沿。从2011年3月“中国之眼”正式开工建设到2020年1月被国家验收,短短九年间,人才队伍建设和科技成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据严军介绍,目前,该项目不仅有一个国家千人计划、三个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十个西灯青年学者计划和三个星云人才计划,还通过“中国之眼”合作项目引进了九名国内外高水平的优秀青年人才。已发表论文300多篇,其中80篇被SCI收录,76篇被EI收录。目前,“中国之眼”科学委员会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向平担任主任,由17名天文学领域的资深专家组成。南京大学天文与0+科学学院教授邱克平任时间分配委员会主任,任副主任。两个委员会的任务是协调望远镜运行、简明科学方向、项目选择、数据披露等工作的战略规划,以充分发挥其科学效率。“在2019年试运行期间。中国的天眼;它计划开放360个小时,从全国各地的科学家那里收集2000多个小时的观测应用程序。”姜鹏说,正式开放运行后,肯定会有更重要的科学成果,工程队将继续稳定望远镜的性能,为科学家擦亮中国的“眼睛”。出发地:新华社